透镜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2.知道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3.知道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并知道如何用凸透镜产生平行光。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概括和归纳的能力。重点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难点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光心教具演示凸透镜、凹透镜,自制平行光学生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一引入新课我们生活中使用的照相机,和实验室中使用的显微镜中都有一些玻璃元件,它们的表面都是球面的一部分,叫做透镜。这些元件起什么作用呢?我们今天来研究这个问题。1.二教学过程设计观察透镜(1)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2)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3)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画图说明)2.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1)【演示】用平行光源、光具盘、凸透镜演示凸透镜对光的作用。(2)画出会聚光路图焦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的一点。叫焦点,用符号:F表示。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符号:f表示。教学过程设计三.思考与作业fF四板书五说明照相机教学目标1.理解什么是实像。通过实验、观察,理解物体在凸透镜二倍焦距之外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知道当物体靠近凸透镜时,像距变大,像也变大。2.知道照相机的原理。知道照相机上调焦装置、光圈、快门的作用。重点实像,理解物体在凸透镜二倍焦距之外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难点理解物体在凸透镜二倍焦距之外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教具演示学生凸透镜(焦距已知)、光屏、蜡烛、米尺、火柴、粉笔。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一引入新课同学们外出秋游,总想照张相留个影,你想知道照相机是怎样给你留影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知识。二教学过程设计一.1、学生分组实验:研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条件。按下列步骤进行:①用粉笔在桌面上画约1米长的直线。在直线中间某一位置标出凸透镜的位置O。根据已知的凸透镜焦距,用刻度尺在直线上标出凸透镜两侧的焦点F及二倍焦距处P。如课本图6-16。按课本图6-16,把凸透镜、蜡烛、光屏放在画好的直线上。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沿直线移动蜡烛,使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远大于二倍焦距。沿直线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请同学们观察,光屏上的像与物体比较是倒立还是正立?像与物体比较是放大了还是缩小了?像在凸透镜的哪一侧?用刻度尺量出像成在什么位置?观察完以后,教师讲解:光屏上的像是怎么形成的呢?照课本图6-17说明像是烛焰发出的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会聚成的,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所以叫实像。实像能用光屏接收到。这个像与平面镜成的像是不同的。平面镜成的是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要往镜子里看才能看到。接着引导学生小结实验结果: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时,在凸透镜另一侧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让学生阅读课本方框中“凸透镜成缩小实像的条件”的一段话。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学生按要求实验学生小结教学过程设计②再让学生做一次实验:把蜡烛移向凸透镜,仍保持距离在二倍焦距。移动光屏,找到像的位置。用刻度尺量一量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变化?观察像是否仍然是倒立的?与上一次实验得到的像比较,大小有什么变化?移动蜡烛,缩小与凸透镜的距离,再做一次。观察像的情况是怎样变化?再将蜡烛移到离凸透镜的距离等于二倍焦距的地方,移动光屏使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用刻度尺量出像到凸透镜的距离,观察像是否倒立。和物体比较,像的大小怎样?实验观察结束,先让学生回答观察结果。教师再进行小结:当物体(烛焰)逐渐靠近(或远离)凸透镜时,像逐渐变大(或变小),像离凸透镜距离也变大(或变小)。当烛焰离凸透镜的距离等于二倍焦距时,得到的是倒立、等大的实像(黑板板书)。2.讲解照相机的原理: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片相当于光屏。拍摄景物时,使景物到镜头的距离远大于二倍焦距。3.简单介绍照相机的主要构造及使用对照相机实物逐一介绍调焦装置、光圈、快门及它们的作用。讲解如何根据景物离照相机的远近正确调节焦距,根据景物的明暗程度选择适当的光圈大小及曝光时间长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