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备考导航考点分布命题方向注:数字代表近5年全国高考考次。命题指数:选择题★★★☆☆;非选择题☆☆☆☆☆1.命题特点:以体现类和意义类选择题为主,结合公民政治参与的案例,以及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引导学生区分四种参与途径,明确政治参与的意义和要求。2.备考方向:复习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党关于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发展基层民主等有关政策,进一步加强对本课内容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核心提示1.一个性质:村民(居民)委员会的性质。2.三个意义: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意义。3.四种途径:公民政治参与的四种途径。必背术语1.县以上的各级人大代表由间接选举产生。2.有助于决策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有利于决策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3.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4.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效途径。5.一方面,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另一方面,必须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材料(节选自2014·大纲版全国卷,32)在最近一届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期间,某市开展候选人与选民见面活动,4536名县级人大代表候选人,4314名镇级人大代表候选人依法参加了活动。探究1:材料中的选举采用的是何种选举方式?采用何种选举方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提示:直接选举、差额选举。采取什么样的选举方式,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来确定。探究2:让候选人从“纸上”来到选民面前接受“面试”的做法有什么好处?提示:有利于促使当选代表更加重视肩负的责任和选民的重托;有利于选民了解候选人,更好地行使选举权。1.我国的选举制度及选举方式(1)我国实行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制度。(2)我国的选举方式:①从选民的角度分为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②从候选人角度分为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③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不能笼统地说哪种方式更好,各有优缺点。(3)选举制度及选举方式确定的依据:①采取怎样的选举方式,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来确定。②选举方式的选择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状况相适应。③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提醒选举权与民主选举的权利不同:选举权是指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民主选举权利的范围更广,包括选举人大代表的权利,其他选举的权利,如选举国家领导人、村(居)委会干部等。2.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四种方式内容方式特点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公民向决策机关反映意见、提出建议电话、信函、传真、电子邮件、新闻媒体①决策前反映;②日常生活问题专家咨询制度专家学者进行分析论证论证会、座谈会专家、学者参与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对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事项进行公示公示重大事项公告栏公示社会听证制度对同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听取多方意见听证会邀请多方面代表听证3.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对决策者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对公民理解决策推动决策的实施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提醒公民参与民主决策,其意义可以从对决策者和对公民两个角度来分析。谈意义型题目,一定要阐明对谁有意义、有何意义,由近及远,由内到外,由个别到一般运用发散思维来分析。1.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拓展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细说(1)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一般是在决策成文前,通过民情信箱、民情日记本、民情接待室、民情热线、民情沟通员、民情恳谈会等一系列互动的民情反映渠道,反映广大群众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方面存在的“急、难、愁”问题,是自下而上反映意见,提出建议。(2)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采用事先公示、事中公示、事后公示等方式在新闻媒体、相关会议、文件通报、单位政务公开栏和有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