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方山子传大铁椎传四季轮回,春秋变换,那些宗庙祠堂里文官武将的石像,失却了当年的文质彬彬或威严勇猛,在改朝换代的时光中一脸漠然。历史风化了他们的容颜,模糊甚至抹平了他们的姓名,却将那些瞬间的绽放永久地雕刻在一代代人的心上……苏轼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李定等人诬以诗文诽谤新法,下狱治罪,九死一生。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对一向胸怀大志,希望做出一番事业的苏轼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因此,他对方山子的“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的遭遇,特别有感触。写方山子,实际上是自悲不遇。但他以诗文遇祸,不便直言,于是才隐约其辞,语多深婉。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折射。大铁椎《大铁椎传》属于所谓“布衣独行士”传。传主姓名无考,就用他的兵器“大铁椎”来代替。传文主体部分采用传中特定人物的视点,叙写传主之非常相貌、诡秘行动、搏斗场面,活现一位隐身民间的豪侠形象,有神龙见首不见尾之致。作者魏禧是清代散文家,具有强烈的民族气节,曾经从事反清复明活动。此文作为其传记文记录中独具特色的一篇,寄寓着作者的追求与感慨,让人“观其文,想其人德”。1.注字音加点字读音加点字读音闾里lǘ健啖客dàn矍然jué言讫qì慥zào人马仆地pū铁椎chuí2.识通假(1)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阳:通“佯”,假装(2)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扣:通“叩”,询问3.解多义谓因谓之方山子叫,称呼,动词自谓一世豪士认为,动词而俯而不答连词,表修饰方耸而高连词,表并列过故尝与过宋将军访问雷霆乍惊,宫车过也经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失,错误4.辨活用(1)闾里之侠皆宗之1宗: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宗,引申为尊奉(2)余既耸然异之异: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认为……很奇怪(3)见方山子从两骑从:使动用法,使……跟从,带着(4)不冠不袜冠、袜:名词活用为动词,戴帽子、穿袜子(5)故仇我仇: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仇(6)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让……痛快5.分古今然终不遇古义:不被赏识,得不到重用。今义:没有遇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古义:遗留下来的样子。今义:死者生前的相片或画像。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古义:妻子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使从事于其间古义:任职。今义:指投身到事业中。6.明句式(1)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判断句(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判断句(3)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省略句(4)何为而在此宾语前置句(5)鹊起于前介宾短语后置句(6)宋,怀庆青华镇人判断句(7)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省略句1.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崇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愤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点评:这几句点明全文主旨,即方山子是“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的“光、黄间隐人”,这一主旨就是全篇的内在思想,全文以此成为一个连贯的整体。先介绍方山子的身份——隐士,然后按照少、壮、晚的时间顺序,叙述他的主要经历,使读者对其有一个整体印象。2.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译文:宋将军(害怕得)不敢大声出气观看这场恶战,吓得两腿发抖,几乎从堡垒上掉下来。点评:威名远扬的宋将军“屏息”“股栗欲堕”的反应,从侧面写出了这场决斗之凶险惨烈、天昏地暗、惊心动魄,同时也形象地印证了大铁椎的知人之明,表现了大铁椎的非凡气概和“奋椎左右击”势不可挡的神威。阅读《大铁椎传》全文,探究塑造大铁椎这一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和主观意图。提示:清初重要古文家魏禧是颇有民族气节的。他早年举家迁居,起先是为逃避明末战乱,求得一方净土,后来则为反清复明。隐居期间,专攻经史,著述颇丰,尤以古文成就最高。其为人与为文一样,豪放得开,潇洒得起。魏禧广交隐逸之士、明朝遗民,又筹集活动经费,只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