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坚持教育以人为本,全面服务学生学习成长——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进一步明确并强化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函([2011]137号)的要求,学校认真梳理了华中科技大学多年来(截至2010年底)本科教学工作中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国际交流、质量保障、办学特色等主要方面和环节,总结经验提高认识,理清思路,从而不断提升我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一、指导思想与办学目标(一)学校概况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于2000年5月26日合并成立,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国家“985工程”建设高校之一。学校学科齐全、结构合理,构建起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结构优化、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大学学科体系。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11大学科门类;设有93个本科专业,30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3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一级国家重点学科7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15个(内科学、外科学按三级划分),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学校实施“人才兴校”战略,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3000余人,其中教授1000余人,副教授1300余人;教师中有院士24人(含双聘院士13人),千人计划入选24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5人、讲座教授3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0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3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6人。学校构建起充满活力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学校秉承“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的办学理念,坚持“一流教学、一流本科”的建设目标,始终坚持教育以人为本不动摇,采取多种举措,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和完善充满活力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成长。目前,学校拥有7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13个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6个教育部特色专业,1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7名国家级教学名师,49门国家精品课程,5门国家网络精品课程,8门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从2000年至今共获2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学校构建起覆盖基础研究层、高新技术研究层、技术开发层三个层次的科技创新体系。现有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能源煤炭清洁低碳发电技术研发中心,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2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综合技术大平台,2个国家专业实验室,以及一批省部级研究基地。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具备良好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基础。学校与美国耶鲁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美国微软公司、法国阿尔斯通公司等100多所一流大学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特别是保持着对德合作的悠久传统。近年来,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和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迅速成为一流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大平台,汇聚和造就了一批有重要影响的学者。积极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参加的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学校筹办的“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是继中欧商学院、中欧法学院之后,由中国和欧盟共同主办的第三个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学院。(二)办学指导思想我校在半个多世纪的创建与发展中,始终保持“敢于竞争,善于转化”的精神品质,秉承“求是、进取”的优良传统,遵循“实力是根本,发展是硬道理”的指导方针,在每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都能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提出并形成自己具有前瞻性的独特办学思想,实现了学校的可持续快速发展。进入新的世纪,在实施“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实践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中,我校进一步凝练了办学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履行“扩展知识、传播知识、保存知识、转移知识”的神圣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