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一、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非货币性资产的概念,掌握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认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公允价值模式和账面价值模式下的会计处理。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非货币性资产的认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认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确认、计量及会计处理。教学难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判断标准及损益计算。三、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商业实质?包含哪些条件?2、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注意那些事项?四、主要内容第一节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认定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概念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该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25%)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在理解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概念时,应注意:1、区分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资产(1)货币性资产,是指企业持有的货币资金和将以固定或可确定的金额收取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以及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等。货币性资产包括两部分,即货币资金和将以固定的或者是可确定的金额的货币收取的资产。比如应收账款100万元,收取的金额是固定的,属于货币性资产;而存货收取的金额就不是固定的,如果库存商品的成本为100万元,变现时可能收130万元,也可能收50万元,故存货不属于货币性资产。此外,收取的金额是可确定的资产也属于货币性资产,比如,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到期值连本带息是能准确计算的,但是,如果中途变现,则可收回金额是难以确定的,持有时间越长,变现价值越高,不知道什么时候变现,也就不知道变现的价值。(2)非货币性资产,指货币性资产以外的资产,包括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股权投资以及不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等。区别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资产的主要依据是资产为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现金流入金额是否是固定的或可确定的。如果资产为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现金流入金额是固定的或可确定的,那么该项资产就是货币性资产;反之,资产为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现金流入金额是不固定的或不可确定的,那么该项资产就是非货币性资产。2、关于涉及的补价在非货币性交换中可能涉及部分补价,按照准则规定,补价应控制在交易总量的25%以内。即:补价所占比重=补价/交易总量<25%交易总量,在收到补价的企业为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支付补价的企业为支付的补价加上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例17-1】甲有一项生产设备公允价值100元,乙有一项生产设备公允价值80元,相互交换时,乙补付甲20元,则:收到补价的企业补价所占比重=补价/交易总量=20/100=20%<25%支付补价的企业补价所占比重=补价/交易总量=20/(80+20)=20%<25%计算结果表明,此笔业务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分类非货币性交换可以分为具有商业实质和不具有商业实质,分别按不同的方法进行会计处理。根据准则规定,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视为具有商业实质:1、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具体变现为下面三种情况:①未来现金流量的风险、金额相同,时间不同。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总额相同,获得这些现金流量的风险相同,但现金流量流入企业的时间不同。例如,某企业以一批存货换入一项房产,因存货流动性强,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现金流量,房产作为固定资产要在较长的时间内为企业带来现金流量,两者产生现金流量的时间相差较大,上述存货与固定资产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显著不同。②未来现金流量的时间、金额相同,风险不同。风险不同是指企业获得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程度的差异。例如,某企业以其不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国库券换入一幢房屋以备出租,该企业预计未来每年收到的国库券利息与房屋租金在金额和流入时间上相同,但是国库券利息通常风险很小,租金的取得需要依赖于承租人的财务及信用情况等,两者现金流量的风险或不确定性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上述国库券与房屋的未来现金流量显著不同。③未来现金流量的风险、时间相同,金额不同。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现金流量总额相同,预计为企业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