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十二五”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及对策研究【内容提要】本文紧紧围绕“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机制,实现历史性发展新跨越”这一主题,研究六盘水市“十二五”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及对策。从发展进入新阶段、展现新趋向、取得新经验、面临新问题、凸显新任务等方面认真分析研究了六盘水统筹城乡发展的现状。从六盘水的客观实际出发,分析概括了六盘水市“十二五”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研究提出了加快构建六盘水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观念体系、现代产业体系、保障体系三大具体对策。【关键词】城乡一体化;新发展;新机制;新突破;新跨越城乡统筹发展,是六盘水市在发展新阶段、新起点,加快现代化建设、实现新发展、新跨越的根本途径。就六盘水的实际而言,城乡统筹发展的重点是产业、关键点是乡村、导向点是观念、突破点是企业,保障点是机制。因此,要把城乡各个方面发展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统一谋划,统一运筹,统一发展,推行城乡并举、工农互促的发展机制,实现城乡统筹的生产力布局、产业构建、企业发展、城镇化建设、资源配置、劳动就业、服务管理和改革发展等一体化。为此,这里就六盘水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到底怎样,下一步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径究竟怎么选择、究竟应该采取什么具体的思路和对策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供参考。一、六盘水城乡统筹发展现状分析分析当前六盘水城乡统筹发展状况,总体上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进入城乡统筹发展新阶段、新起点,面临新发展、新跨越。其主要特征表现为“5新”:新阶段、新趋向、新经验、新问题、新任务。1、六盘水城乡统筹发展进入新阶段之所以说六盘水城乡统筹发展进入新现阶段,一是从全市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看。2004年至2008年,年均分别增长16.9%、16.8%,这表明六盘水不仅已经有了城乡统筹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且在不断增强。二是从产业结构看。2004年至2008年三次产业年均分别增长6.8%、19.2%、15.6%,三次产业增长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且第二、第三产业远远高于第一产业,这说明六盘水现代化建设发展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三是从财政水平看。2004年,全市财政收入为19.2亿元,2008年为61.41亿元,增长3倍多,年均增长33.8%,高于全省年均增长20%左右的水平,六盘水已经具有一定统筹城乡发展的财政能力。据统计,2008年全市共投入农业专项资金1.22亿元,其中,市级投入0.6亿元,较上年增长16.6%;县级投入0.62亿元,较上年增长17.6%。这说明,六盘水已经具有一定统筹城乡发展的财政能力。四是从工业化水平看。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六盘水工业化迈上快速发展轨道。2004年为91.3亿元,2008年发展到242.3亿元,增长2.5倍多,年均增长19.2%,4年翻了一番还多。统计还显示:2008年,工业增加值完成22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75.39亿元,分别增长20.6%、24.5%,工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高达74.7%,工业化进入了中期阶段,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基本条件。五是从城镇化水平看。市中心区和红果、平寨以扩容和4宜(宜居、宜业、宜发展、宜创业)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2003年至2009年,仅市级财政共投入城镇建设资金11.3亿元,其中安排小城镇建设资金1450万元;2008年争取中央和省以上城镇建设资金4250万元。市中心城区面积已达60平方公里,人口约50万(包括流动人口);并已经形成“三纵十二横”的交通网络,城区主干道达70余公里。平寨、红果两个次中心城区建成面积和人口分别达10.18平方公里和10平方公里、13.8万人和9万人。全市城镇化率年均提高大约1.5个百分点,已由2004年的27%提高到目前的35%左右,提高了约7.5个百分点,城镇化进入快速成长期,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搭建了必要的平台。总之,六盘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表明:六盘水已经进入“统筹城乡、跨越发展”的新阶段。2、六盘水城乡统筹发展展现新趋向如果我们进一步探究六盘水城乡统筹发展状况,站在发展新阶段、新起点上,还会看到所展现出的发展新趋向。趋向之一,城乡统筹发展成为六盘水加快新型工业化、加速新型城镇化、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六盘水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