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et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浦江县实验小学胡余后【搞要】以《数学新课程标准》作为指导思想,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我经过一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和总结,构建了一种基于Internet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其模式的基本结构: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组学习主体探索→交流协作解难释疑→成果汇报问题解决。并结合典型课例说明此模式的操作程序、特征和优势。【关键词】互连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新型教学模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领域中越来越多地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学校计算机校园网络建设、多媒体课件应用越来越为普通学校与教师所重视,大家试图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注重讲授、注重对结果的记忆,而忽视了意义的真正获得的教学现状。但是如何更有效运用教育新技术为充分挖掘学习者潜能,更有效地服务于素质教育,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探索总结。计算机应用于课堂教学,丰富了我们的教学手段。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现有的一些多媒体课件由于其本身制作技术等方面的局限,存在着交互性不强,学生参与性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师生、生生、人机间的协作与交流。计算机还只是教师的演示和讲授的辅助工具,还没有真正成为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知识的认知工具;也没有真正成为指导学生学习和交流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更没有真正成为教师创设情景、激发和维持学生动机,引导、帮助学生探索知识,延伸自己潜能的工具。而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海量的知识信息以超文本链接方式组织在一起,网络技术的特质要求学习者具备充足的学习动力,要求学习者主动行为。无论从学习素材的角度,还是学习者主体性的发展,基于Internet应用的学习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的学习,不仅能实现的“工具”作用,而且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一.模式的指导思想1.转变传统的师生观,正确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2.转变传统的学习观和教学观,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信息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空间。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二.模式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认为,不能人为地把概念性知识从一个人移向另一个,不应人为地包装学生学习的知识。孩子们应该根据自己的经验基础进行建构,他们有机会主动从事数学活动形成数学概念。我们要努力理解学生活动与体验的过程和意义,要向他们提供各种会生产真实数学问题的活动,给他们创造机会反省和再认自己已有的思维方式。[1]三.模式的基本流程计算机介入数学教学领域,它给数学教学带来的变化并没有体现在教学内容上,更多的是促进教学模式的转换或新教学模式的实现。[2]在“主导----主体”教学理论指导下,基于Internet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四.模式的具体操作本文以“身边的行程问题”为例初探基于Internet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身边的行程问题”是一节五年级的数学活动课。上这节课时正值悉尼奥运会,当时课间学生中最热烈的话题就是奥运会。课一开始教师就利用奥运新闻创设学习情境:美国飞人格林以9.87秒夺男子100米金牌,每秒约跑10.13米。数学课中讲奥运新闻,学生觉得很新鲜,顿时精神起来。老师引导学生从这条新闻中找出速度、时间、路程这三个数量,从而复习这三个数量间的数量关系。把所学知识与学生的兴趣、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接下来创设了一个虚拟的现实生活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国庆节举行班队活动,全班同学分成四组分别到长沙、厦门、广州、海口活动,并给全班学生分组。用CAI课件出示地图及四个城市的一些图片资料,让学生对所到地方的方位及特点有一个感性的了解,使学生盟发一种想去的欲望。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