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离退休干部双高期管理工作调研思考一、离退休干部“双高期”的主要特点:一是年龄偏大。离退休干部的年龄越来越大,我办仅有的俩位老红军年龄均已90多岁高龄,离休老干部的平均年龄超过80余岁高龄,退休(局级)老干部平均年龄也已达74岁。二是体弱多病。近年来老干部看病、住院频率增高。仅我办离休支部老干部身体状况来分析,支部住院最少的占支部人数的30%,最多高达50%,还有一些老干部长期住在医院,以医院为“家”。三是活动困难。处于“双高期”的老干部,体弱多病行动不便,有的只能呆在家里、有的长期住院,缺乏参加支部及社会其他活动的能力。四是“空巢”老人增多。“双高期”老干部因老伴去世,子女不在身边(有的在外地工作、有的在国外工作),“空巢老人”逐年增多,这部分老干部的身边没有亲人相伴、照顾,他们既缺亲情又渴望亲情。五是信息闭塞。“双高期”老干部长期生活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生活单一、精神生活枯燥乏味,缺少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从而导致信息闭塞,他们期望在精神生活上能得到充实。二、离退休干部“双高期”服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一)服务管理思维方式滞后在现实工作中不难发现,老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许多思想观念,还停留在过去的工作思维模式里。特别是近几年老干部“双高期”逐渐增多,其服务管理思维方式滞后,对“双高期”现象缺乏足够的认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不强,服务管理的思维观念有待及时更新。(二)服务管理工作模式单一目前,离退休老干部的服务管理工作,仅限于主体单位管理,服务管理工作模式单一。“双高期”老干部居住分散,如遇发病等特殊情况,单位往往力不从心,而社区对老干部的服务设施和管理能力有限,不能满足高龄化社会服务要求,在服第1页共5页务管理工作模式上,需要实施配套管理服务,由单位和社区共同完成,拓宽服务管理工作领域是当前老干部“双高期”工作的需要。(三)个性化服务贫乏缺少创新“双高期”老干部由于家庭、个人等各种不同因素,他们特别期盼个性化服务需求。在实际具体服务工作中,往往只注重大众化、单一化、抽象化服务管理方式,忽略了老干部的精神、心理等方面的个性化服务需求,只注意一般化服务管理工作,很少考虑在服务管理工作中尝试开拓创新,缺少创新精神。三、做好离退休干部“双高期”服务管理工作的思路及对策(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我党历来高度重视老干部工作,中央领导反复强调。“离退休干部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有功之臣,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各级党委要继续以深厚的感情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对离退休干部政治上多关心,思想上多沟通,生活上多照顾,精神上多关怀,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这是新时期党中央对老干部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一是要突出“热心、真心、细心、诚心”,为老干部办实事。随着“双高期”老干部的不断增多,他们对单位、对组织的依赖性也在不断增长。在为老干部的服务管理工作中,我们坚持从政治上、生活上、医疗上按照党的政策给予老干部更多关怀和照顾。对自己的工作要“热心”,热爱工作岗位,把自己的热情融入到工作中,融入到老干部群体中,把老干部当亲人;用“真心”为老干部办实事,办事不敷衍,不推诿,不拖延,真正用心为老干部做好事、实事;注重“细心”,服务周到,工作仔细,考虑工作全面;为老干部解决实际困难,用“诚心”,真心诚意为老干部办实事,解难事,举手之劳的事立即办,一时不能办的事,相约时间办,答应办的事,一定要办好。在为老干部办事的过程中,当涉及到政策及原则上的问题时,一时解决不了的时候,必须向老干部解释清楚,摆明政策讲清道理,以求得老干部的理解。第2页共5页二是建立“送学小分队”,确保老干部学习覆盖面。“双高期”老干部的学习热情高,但大多数老干部受身体和其他客观条件限制,他们学习的愿望有时难以及时实现。为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可采取成立专门的“送学小分队”,并建立送学制度。利用老干部集中活动时“集中送学”,各支部活动时,将上级文件、重要新闻等学习资料及时发送给老干部传阅。对体弱多病,在家和住院“双高期”老干部的学习,采取“上门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