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一、基本概念1、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2、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学科。3、药动学(pharm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规律的学科。4、药物(drug)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化学物质。5、药物、食物、毒物三者之间辨证关系。三者之间没有质的区别,只有使用的目的和量的不同。二、药理学的学科任务1、阐明药物的作用及作用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药、发挥药物最佳疗效、防治不良反应提供依据2、研究开发新药,发现药物的新用途3、为其他生命科学的研究探索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研究方法四、理学的发展简史《神农本草经》收载药物365种;唐代《新修本草》为我国政府颁发的第一部药典,收载药物844种;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全书52卷,190万字,收载药物1892种,药方11000条,图谱1162幅。出现生化药理学、分子药理学、免疫药理学、遗传药理学、临床药理学等新型学科分支。五、新药开发与研究新药:指我国未生产过的药品。已经生产的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的适应症或制成新的复方制剂,亦按新药管理。1、新药的来源(天然、半合成、全合成)2、新药开发与研究1)临床前研究2)临床研究Ⅰ期:在20-30例成年志愿者肾上进行初步的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试验。Ⅱ期:为随机双盲对照,主要是对新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作初步评价,推荐临床给药剂量。Ⅲ期:上市前、试生产期间,扩大多中心试验,对新药安全性、有效性进行社会考察。Ⅳ期:上市后大范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包括不良反应。3)上市后药物监测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cokinetics)一、药物的体内过程(一)药物的跨膜转运1、被动转运(passivetransport)(1)简单扩散(simplediffusion):离子障(iontrapping):非离子型药物可以自由通过生物膜,而离子型药物被限制在膜一侧的现象。特点:1)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弱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解离少易转运;弱酸性药物在碱性环境、弱碱性药物在酸性环境,解离多难转运。2)当膜两侧PH不等时,弱酸性药物容易从酸侧进入到碱侧;弱碱性药物容易从碱侧进入到酸侧。第2页共101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101页3)当扩散达平衡时,弱酸性药物在碱侧的浓度大于酸侧;弱碱性药物在酸侧的浓度大于碱侧。4)在生理PH范围,强酸、强碱及季铵盐都以离子形式存在,很难跨膜转运。Handerson-Hasselbalch公式:弱酸性药物:10PH-PKa=离子型/非离子型弱碱性药物:10PKa-PH=离子型/非离子型(2)滤过(filtration)(3)易化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2、主动转运(activetransport)3、膜动转运(cytosis)(1)胞饮(pinocytosis)(2)胞吞(exocytosis)(二)药物的吸收及影响因素1、吸收(absorption):是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循环的过程。(1)口服(2)吸入(3)局部用药(4)舌下(5)注射2、影响因素(1)药品的理化性质(2)首过效应(first-pasteffect):由于胃肠道消化酶及肝细胞的破坏作用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3)吸收环境(三)药物的分布和影响因素1、分布(distribution):是指药物从血循环系统到达组织器官的过程。2、影响因素(1)与血浆蛋白结合(特点:竞争性和饱和性)。临床意义:因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不被转运、转化,在血中形成贮库,当游离药物浓度降低时,可从血浆蛋白上游离,故可延长药物作用的持续时间。当合用两种以上药物都与同一血浆蛋白结合时,置换现象可使各药游离型血药浓度增加,药效和毒性随之增强。(2)局部器官的血流量。(3)组织亲和力。(4)体液的PH和药物的解离度。(5)体内屏障。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血-脑、血-脑脊液、脑-脑脊液三层屏障的总称。(护脑)胎盘屏障(placentalbarrier):母体与胎儿之间的屏障。血眼屏障(blood-eyebarrier):血液与眼之间的屏障。(四)药物代谢(生物转化)1、药物代谢(metabolism):是指药物在体内多种药物代谢酶(尤其肝药酶)作用下,化学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