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从维新思想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维新思想严复的维新思想1梁启超的救亡主张2维新派与洋务派“体”“用”认识的不同3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陈独秀的思想主张4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5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及意义6综合7一、选择题1.(2017·河北衡水联考)维新思想家严复说:“尝谓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合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政化之极则。严复此言旨在()A.比较中西文化的不同B.解释中衰西盛的原因C.揭示中国文化的特征D.为变法寻求理论依据解析:D严复这段言论揭示出中国衰落、西方兴盛的不同原因是对待古今的不同态度和对历史发展规律的不同认识,其根本意图是为维新变法寻求理论上的依据,故D项正确。比较中西文化的不同、解释中国衰落西方兴盛的原因、揭示中国文化的特征,属于从不同的角度解释材料的内容,均非严复此言的根本意图,故A、B、C三项错误。2.(2017·吉林延边模拟)梁启超在1903年指出:“所谓帝国主义者,语其实则商国主义也。商业势力之消长,实与海上权力之兴败为缘,故欲伸国力于世界,”必以争海权为第一义。在梁启超看来()A.帝国主义的目的就是开拓市场B.海权的强弱决定了商业势力的大小C.帝国主义是发展商业势力的前提D.能否争夺和维护海权关乎国运兴衰解析:D帝国主义的目的就是开拓市场是对材料的误读,故A项错误;海权的强弱决定了商业势力的大小说法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帝国主义是发展商业势力的前提,故C项错误;“据材料故欲伸国力于世界,”必以争海权为第一义可知能否争夺和维护海权关乎国运兴衰,故D项正确。3.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体西用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这表明他()A.在戊戌变法初期思想趋于保守B.“”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C.在教育改革方面与洋务派观点一致D.“”“”所说的体和用与洋务派不同解析:D“”本题侧重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探讨问题的能力。中体西用多用于概括洋务派思想,“”题干称维新派代表人物也运用中体西用说法来推行改革,目的是要学生区别两者的不同。说康有为在变法之初就趋于保守没有依据,也与常理不符。说维新派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忽略了两者近乎质的差别。在教育改革方面两者的差别也很明显,维新派主张改革科举制度,而从整体上看,洋务派只是主张学习西方教育。故正确选项应为D。4.1918年陈独秀在《每周评论》发刊词上说:“凡合乎平等自由的,就是公理;依仗自家强力,侵害他人平等自由的,”就是强权。这体现了作者()A.谴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非正义性B.追求自由平等的普世价值C.主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竞争D.强调国家富强的文明意识解析:B题干中并未提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故A项错误;“……题干中凡合乎平等自由的侵害他人平等自由的,”就是强权体现出了陈独秀对自由平等价值观的追求,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进化论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国家富强的文明意识,故D项错误。5.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A.维新派借助传统文化宣传维新变法思想B.白话小说和民间文学成为近代中国文学主流C.“”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化,新中有旧D.“”袁世凯的尊孔复古行为遭人唾弃解析:C维新思想重在改良中国社会,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与材料论及的民间文学无关,故A项错误;“”“”重要内容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并不等于成为近代中国文学主流,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可知新文化运动虽提倡新文化,“”但新中有旧,故C项正确;材料论述与袁世凯无关,故D项错误。6.(2017·山东临沂质检)“”“”有人把中国前期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其中开颅洗脑的意义是()A.中国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