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课后作业一、选择题1.(2018·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月考)1918年9月2日,苏维埃中央发出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的呼吁,宣布在战争形势下全国成为一个统一的军营,全体居民都必须无条件履行保卫祖国的义务,国内所有的资源都必须服务于战争的需要。这一信息表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应国内战争需要而产生B.开始实施就是错误的C.违背了全国人民的利益D.无法真正建成社会主义答案A解析1918年夏,苏俄进入国内战争时期,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从而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答案为A项。B项不符合史实,为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实施这一政策是必要的,排除;在当时,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就是全国人民最大的利益,排除C项;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2.(2018·天津部分地区一模)1919年2月14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的《关于社会主义土地整理条例和向社会主义农业过渡的措施》宣称:“所有私人使用土地的形式都应看作是过渡的和陈旧的形式”,并要求将“土地使用的个体形式过渡到集体形式”。据此可知,当时的苏俄正在()A.推进农业集体化进程B.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方式C.积极实施新经济政策D.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答案B解析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的表现,故A项错误;由材料“1919年2月14日”“土地使用的个体形式过渡到集体形式”可知,当时的苏俄企图废除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体现了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故B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始于1921年,故C项错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是斯大林模式,故D项错误。3.(2018·江西赣州模拟)1920年末至1921年初,农民暴动席卷西西伯利亚、坦波夫省和沃罗涅日省、伏尔加河中游地区、顿河流域、库班、乌克兰和中亚等地。到1921年有50多起大规模农民起义发生,几乎没有一个省份不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所谓的“盗匪”。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是()A.苏维埃政权面临敌对分子的进攻B.苏俄国内战争加剧了社会矛盾C.不明真相的群众受到反动派蛊惑D.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苏俄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民暴动,这反映了农民的不满;农民不满的原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余粮收集制对农民的剥夺,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故选D项。材料强调农民暴动,而不是苏维埃政权面临敌对分子的进攻,A项错误;不是国内战争加剧了社会矛盾,而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社会矛盾,B项错误;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社会矛盾,才发生农民暴动,C项错误。4.(2018·天津河东区一模)1921年,苏俄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列宁作出了很好的回答:“退一步,进两步。退是为了进,为了进必须退,不退就不能进。”当时“退一步,进两步”是指()A.放弃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政策B.放弃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市场经济C.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向社会主义过渡D.工业国有化,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退一步,进两步。退是为了进,为了进必须退,不退就不能进”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列宁主张用市场经济手段发展国民经济,在生产力高度发展后再向社会主义过渡,故C项正确。A项不能体现“进”,故排除;1921年还未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实行工业国有化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D项错误。5.(2019·山东青岛调研)1921年,苏俄政府规定:凡雇佣工人20名以下的小企业,不论是否已被国家接管,一律归还业主或者出租。到1922年底,私营企业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88.5%。据此可知苏俄()A.改变了十月革命的奋斗目标B.致力于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C.资本家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D.大力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生产,这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B项正确。十月革命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并非改变奋斗目标,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推行的,故排除C项;材料是指实施新经济政策,故排除D项。6.(2019·湖南长郡中学调研)有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中,在鼓励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