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通用版)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篇第10讲二战结束前世界文明的创新与调整(一)中国现代史通史图览(二)世界现代史通史图览第10讲二战结束前世界文明的创新与调整——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阶段特征]俄国十月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17~1945年)是世界现代史的第一个阶段,两种社会制度并存是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坐标通览]整体感知]—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人类历史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两种社会制度开始并存、对立。—(1)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十月革命后,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成功也有失“”误。先后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最终确立了斯大林模式。(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3)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变化:由自由主义到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为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兴起,突出表现了生产力高度发达背景下人类的精神空虚和迷茫,着力描述人类非理性的一面。新的社会制度诞生(十月革命)1.背景(1)俄国社会的发展和矛盾。(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2.过程(1)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形成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2)《四月提纲》: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指明了革命道路。(3)七月事件: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布尔什维克党决定进行武装起义。(4)彼得格勒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3.意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1.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①背景:国内战争爆发,为集中全国力量,战胜敌人。②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强制劳动。③评价: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力量,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但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引发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2)新经济政策①“”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②内容: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部分恢复和发展私营经济;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实行按劳分配。③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④评价: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3)“”斯大林模式①背景:1924年1月,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苏联仍是一个落后农业国,并受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②基础: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③内容:产业结构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公有制,管理体制上实行计划经济体制。(4)评价:使苏联实现了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①原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直接原因:贫富差距过大,影响了消费市场;股市投机行为和过度信贷消费加剧矛盾。②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强。③影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出现经济衰退或萧条;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政治危机;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国际市场的争夺,世界局势动荡不安。(2)罗斯福新政①措施a.整顿金融:恢复银行信用;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等。b.调整工业:加强政府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c.调节农业:成立农业调整署,调整农产品结构等。d“”.社会保障:实行社会救济,加强社会保障措施;推行以工代赈;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等。②影响a.经济:一定程度上减轻经济危机的破坏,促进生产力恢复。b.政治:缓和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c.世界:开创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