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科学防疫的正确方法【篇一】日常科学防疫的准确方法一、新冠肺炎的临床表现是什么?新冠肺炎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以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等为首发症状,少数伴有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轻型患者可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嗅觉及味觉障碍等,无肺炎表现。部分患者在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可无明显临床症状。患者大多预后良好,少数病情危重,多见于老年人、有慢性基础疾病者、晚期妊娠和围产期女性、肥胖人群。二、出现可疑呼吸道症状时怎么办?1.即时就诊,根据医生建议实行治疗,就诊时患者和陪护人员均需要佩戴口罩。2.如有可疑流行病学史,应主动告知医务人员,前往医院途中尽量避免乘坐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工具。3.生病期间尽量避免前往人群聚集的场所,不带病上班、上课,确需外出时要佩戴口罩。4.在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或肘部掩住口鼻。5.经常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即时清理被污染的区域和物品。6.如出现高热不退、呼吸困难等症状,即时至医院展开进一步治疗。三、新冠肺炎预防措施有哪些?虽然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已进入常态化阶段,但仍不能放松警惕,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需牢记防疫“三件套”、做好防护“五还要”。防疫“三件套”:戴口罩;保持1米社交;做好个人卫生。防护“五还要”:口罩还要继续戴;社交距离还要留;咳嗽喷嚏还要遮;双手还要经常洗;窗户还要尽量开。如近期曾去过中高风险地区,或接触过来自中高风险地区人员,或曾与新冠肺炎确诊、疑似病例有接触史,应主动报告卫生部门,并实行健康监测和新冠病毒检测。四、口罩佩戴指引1.有发热、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的人员及相关陪同人员,赴医疗机构就诊或前往公共场所(场合)时,必须佩戴口罩。2.相关从业人员在岗期间,依据执业规范和相关规定,必须佩戴口罩(包括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公共服务行业从业人员、从事疫情防控相关工作人员等)。3.乘坐轨道交通或长途客车,进入医疗机构、福利机构及学校等国家有明确要求的场所,必须佩戴口罩。4.年老及体弱者、慢性疾病患者外出时,建议佩戴口罩。5.提倡个人随身携带口罩,在密闭空间内、人群密集区、需要与他人密切接触时,建议视情况佩戴口罩。五、准确洗手方法“洗手”是指使用洗手液或肥皂以及流动水洗手。准确洗手能够有效预防流感、手足口病、感染性腹泻等多种传染病。洗手时需采用准确洗手方法,洗手时长很多于20秒。七步洗手法牢记这句口诀:“内、外、夹、攻、大、立、腕”1.内:手掌,掌心对掌心相互揉搓2.外:手背,掌心对手背,两手交叉揉搓3.夹:两手夹起来,掌心对掌心,十指交叉揉搓。4.弓:手指弯成弓状,十指弯曲紧扣,转动揉搓。5.大:大拇指握在掌心,转动揉搓。6.立:手指立起来,指尖在掌心揉搓。7.腕:清洗手腕。【篇二】日常科学防疫的准确方法新冠疫情防控措施游玩需谨慎。旅行途中要做好个人防护。避开热门景点或景点的高峰时段,避免前往人群聚集尤其是空气流动性差的场所。紧绷防控之弦。假期要继续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并密切注重前往地区疫情形势,如旅行期间当地疫情防控措施升级,返鄂后应按照相关规定执行健康监测和管理。坚持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居家预防传染病小妙招1.冬天正是传染病流行的季节,早晚易受凉,要随时注重天气预报,随着气温增减衣物,使身体逐步适合环境气温;2.保持室内空气清新。虽然天气渐冷,但在每天至少保持三次以上的开窗通风,每次很多于30分钟;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充足的睡眠和营养均衡的饮食都有助于调节我们身体的各项机能,增强身体的抵抗力;4.增强个人卫生和个人防护,勤洗手,注意咳嗽礼仪,与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接触时佩戴口罩;5.保持营养均衡的饮食习惯,不暴饮暴食,尽量不食垃圾食品,食物烧熟烧透,隔餐的食物要加热,不食过夜的剩菜;6.多饮温开水,不饮用生水,不食用冷饮及冰品。多食当季水果,适量补充维生素;7.生命在于运动,保证适量的运动,运动能够增强人的抵抗力,从而降低被感染风险。户外预防传染病小妙招1.带孩子外出时,家长和孩子都应该佩戴好合适的口罩,不要用手触摸口罩的外部,以免病菌转移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