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学生如何提高解题能力一、学会阅读,理解题意数学家笛卡儿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教师要教会学生审题,读懂题目,弄清题意。数学语言比较简练,逻辑性强,对于处在农村的一年级来说,要读懂应用题,弄清题意,确实不易,教师授课起来很辛苦。又由于不少教师追求课堂教学效率,对阅读题目的本质缺乏认识,往往会对阅读(读题)教学忽略而过,课堂上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造成急功近利的短视。因此,为了让学生学会审题,我们要教给学生学会探究性阅读。1、激发兴趣,引起需求。学生拿到题目的时候,教师要巧妙地吊起学生的胃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这道题你能解决吗?想不想知道该怎么解决?谁能从题目中获取最多的信息?”等之类的诱导性语言,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以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读题。2、初读感知,探究中了解题意。学生独立认真地阅读题目,读通题目,画出要求的问题,找出已知条件。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我读懂了什么?不懂什么?再请小组派代表说说自己的阅读收获及不懂的问题。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归纳,引导学生精读领悟。3、精读领悟,弄清题意。从教学经验来看,一年级学生解决应用题的第一障碍是文字障碍。会读其字,不解其意。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熟读题目,找出重点词句说说、读读、议议并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意思,或采用转译的方法进行理解。如:树上有一群小鸟,飞走了8只,现在树上还有9只,原来树上有几只小鸟?教学时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原来”进行讨论、交流,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理解。如:下课了,有4名出去了,班级里还剩6名,原来我们班有几名学生听完题目就会解决了,学生记忆深刻。二、巧用信息技术,可视问题情境低年级的学生,天性好奇,好动,又爱表现。注意力很不稳定,对感兴趣的事物注意力较易集中,但时间不长。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直观生动的形象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教学中如果能借助信息技术,图文结合,把问题的情境再现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题目。如:一年上钟表部分,小朋友很难分辨时针与分针,如果借助信息技术把时针和分针按它们的特点扮成两个动画人物,一个短腿胖子叫时针,一个长腿瘦子叫分针,用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再配上对话,学生很快就能被问题的情境吸引住。观看之前,老师抛出问题:请同学们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学生会认真主动地观看,看完请学生讨论后回答,他们就会明白分针长跑得快,时针短跑的慢。信息技术把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创造成生动有趣的动态数学课堂,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三、借助图解法,理清思路小学生的思维是由于遇到问题而产生的。但遇到问题时,他们往往不会想或者想不清楚,思维杂乱无章。因此要使学生学会思维,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借助某些手段和方法进行有序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利用画图的方法思考问题符合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通过画图可使较复杂的数量关系直观地反映在图上,对题目中的各个条件、问题建立起清晰的表象。如:谁比谁多,谁比谁少,一下子理解不了谁多谁少,就可以借助画图的方法比较出来。这样就把文字应用题转化成图形题,学生“按图索骥”就能寻找到解答应用题的方法。总之解题之前,首先让学生认真读题,弄清题意。如果题目较复杂,一时弄不清条件和条件,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图,这样通过画图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找到解题办法,久而久之,还会养成习惯,终身受用!四、立足生活,拓展延伸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解决着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教学中我们可以开放教学,建立大课堂教学观,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题材,鼓励学生去经历、发现、提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把数学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去学数学、做数学。如农村学生家里都有养鸡鸭等小动物,教学中我们可以鼓励一年级的学生仔细观察,然后编出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