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空:1.国际数学联盟(IMU)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CMI):1908年,成立于第四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第一任主席克莱因2.克莱因:德国著名数学家1872年发表了著名的几何学“爱尔朗根纲领”3.义务教育满足的三个性质: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4.义务教育数学教学的内容的四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概率与统计实践活动5.实践活动是第一阶段;综合应用时第二阶段;课程学习是第三阶段。6.2001年7月,《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正式颁布,2003年普及全国。2003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正式公布,2004年在4省市的实验区进行实验。7.高中数学课程定位:基础性、选择性和多样性。8.高中数学必修课分为5个模块,数学选修课程中共有4个系列:选修1(两个模块)、选修2(3个模块)和选修3(6个专题)、选修4(10个专题)。选修1为文科类必选,选修2为理工类必选,选修3、4为学生自选的数学课程,分别偏重纯粹数学或应用数学。9数学与心理学对数学教育研究有过根本性的影响。10数学教育研究的四种方法:访谈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11教案的构成部分:①课题名称;②教学目的;③教学重点,教学难点;④教具准备;⑤教学过程.12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思想方法)基本技能(计算技能、作图技能、推理技能、数据处理等)形成原因:(1)“双基数学教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2)中国千余年“考试文化”下的教育评价体系,是形成“双基”数学教学理论的重要动因三力:基本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13波利亚:1887年出生于匈牙利,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是法国科学院和匈牙利科学院的院士,对实变函数、复变函数、组合论、概率论、数论、几何等若干分支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著作:《怎样解题》、《数学的发现》、《数学与猜想》14弗赖登塔尔:世界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曾是荷兰皇家科学院的院士和数学教育研究所所长,专长为李群和拓扑学。1960年后研究研究重心转向数学教育。在1967-1970年担任“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CMI)”的主席。在他的倡议下,召开了第一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著作有《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除草与播种》、《数学教育再探》主要观点在其有系统阐述。15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1967-1970年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担任主席16第一届于1969年在法国昂里举行,1980年举行第四届,以后没4年举行一次,2004年在丹麦举行第10次大会,我国于1986年加入国际数学联盟,也开始才家ICMI的活动。第十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的活动分为“课题研究组(TSG)”和“讨论组(DG)”简答及论述:一、克莱因对数学教育改革有哪些建议?(1)数学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数学观点,只有观点高啦,事物才能显得明了而简单(2)教育应该是发生性的,所以空间的直观,数学上的应用。函数的概念是非常必要的(3)应该用综合起来的一般概念和方法来解决问题,而不要去深钻那种特殊的解法、代数和几何方面的内容,用几何的形式以函数为中心观念综合起来(4)应该把算数、代数和几何学方面的内容,用几何的形式以函数为中心观念综合起来。二.20世纪数学观有什么变化?(1)公理化方法、形式演绎仍然是数学的特征之一,但是数学不等于形式。数学正在走出形式主义的光环。(2)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数学注重应用。(3)数学不等于逻辑要做“好”的数学。三.数学发展史上的四个巅峰:1以《几何原本》为代表的古希腊的公理数学(公元前700-300)2以牛顿发明微积分为代表的无穷小算法数学(17-18世纪)3以希尔伯特为代表的现代公理化数学(19-20世纪中叶)4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时代数学(20世纪中叶-今天)四.数学教育与数学文化的关系:1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火车头2数学打上了人类各个文化发展阶段的烙印3数学应从社会文化中汲取营养4数学思维方式对人类文化的独特贡献5数学成为描述自然和社会的语言五.20世纪我过数学教育观的变化1由关心教师的“教”转向也关注学生的“学”2从“双基”与“三大能力”观点的形成,发展到更宽广的能力观和素质观3从听课、阅读、演题,到提倡实验、讨论、探索的学习方式4从看重数学抽象和严谨,到关系户数学文化、数学探究和数学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