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筹资规模的影响因素向运华,谷永春(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武汉430072)摘要:社会保障资金筹集直接关系到社会保障财务平衡问题。要确定社会保障筹资的适度规模,除了分析社会保障适度水平(项目与待遇,包括替代率)外,当前一段时间主要应考虑隐性债务、人口老龄化、退休年龄变动、城镇化、覆盖面、征缴率等因素的影响。关键词:社会保障;筹资;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F840.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国际劳工组织建议中国应当进行一次包括基金收入和支出的全面财务和精算测算。但是要确定社会保障筹资的适度规模,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除了分析社会保障适度水平(项目与待遇,包括替代率。已经有人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外,还要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诸如隐性债务、人口老龄化、退休年龄变动、城镇化、覆盖面、征缴率等等。1隐性债务隐性债务主要存在于养老保险,通常提的较多的说法还有历史债务、转轨成本、“空账”等。考虑到登记失业率低估,隐性债务在失业保险中也存在。另外,如果我们将隐性债务理解为对实际社会保障需求的资金缺口,则还应该考虑社会保障覆盖面不足的问题。比如,以前医疗保险的对象是劳动者,而失业者、老人及儿童事实上是医疗开支更多的人群,那么其医疗保险需求可以视为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隐性债务。1.1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长期以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空账”使统账结合制度形同虚设,破坏了原有制度模式的科学性,使得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逐步蜕变为现收现付制度。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设计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模式时,曾反复测算过人口老龄化对养老基金的压力,选择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基金制。但实际情况是个人账户“空账”规模在迅速扩大。从长远看,个人账户基金“空账”将导致改革的初衷落空。在目前情况下,如要做到个人账户实积累,势必大幅度提高企业费率,这将给国有企业雪上加霜,并影响非公有制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如个人账户长期“空账”运行,社会统筹基金将继续向个人账户基金大量透支,最终使统账结合蜕变为养老金的一种计发办法,部分积累制将名存实亡。在东北(辽宁、吉林和黑龙江)进行了5年多的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改革试点之后,《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决定其他地区扩大做实个人账户试点,上海、天津、山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和新疆已从2006年1月1日开始启动做实个人账户工作。但是做实个人账户也需要投入,2006年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对因做实个人账户的统筹基金缺口进行补助,对这八个省市当中的中西部六省,给予补助即达50亿。1.2转型期间的高失业率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改革向社会释放了大量冗员。而以前的“下岗”和大量的提前退休掩盖下的不足4%的失业率显然不是真实失业率。为了压低失业率,大量应当进入失业行列的人员错位进入养老队伍,把对失业保险的近期压力扭曲成了对养老保险的长期压力。如果40多岁的人甚至30多数的人就领退休金,到2020年左右老龄化高峰期养老保险肯定会难以为继。根据劳动保障部2007年的研究,由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口生育高峰,形成了当前和未来二十年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维持在65%以上的较高水平。从“十一五”期间看,城乡新成长劳动力年均达2000万人。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加上需要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其他人员,每年需要安排就业的达2400万人。从劳动力的需求看,按照经济增长保持8%-9%的速度,每年可新增800-900万个就业岗位,加上补充自然减员,可安排就业1200万人左右,年度劳动力供求缺口仍在1200万人左右。而在农村,虽然乡镇企业和进城务工转移了2亿人,由于土地容纳的农业劳动力有限,按1.7亿计算,则农村富余劳动力还有1.2亿以上。从总体上看,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城乡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态势将长期存在[1]。失业问题不解决,会在很大程度上抵消很多人看好的“人口红利”。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而言,失业率高企意味着资金来源减少而支出增加。1.3社会保障覆盖面不足近年来,城镇社会保险的覆盖面有所扩大。但除了养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