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性英语课堂教学——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有效性参与松溪三中叶章洪老师们,大家好!受普教室和英语学会委托,让我作一个有关初中英语教学的讲座,课题是“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性英语课堂教学——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有效性参与”。说实在,坐在这里我感到有点忐忑不安,压力很大。无论在教学理念还是教学实践上,在座的许多人都可以作我的老师。所以我想,今天是让我牵个头,在这里与大家一起探讨一下我们身边的教学问题,权当抛砖引玉,一起反思,一起感悟。一、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两种偏向新课程在我县实施已经四年了,处在一线的老师最能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每每我们都走在课程改革的最前沿,处于教育改革的风口浪尖。彩虹风雨后,成功细节中。几年来,我们不断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模式、积极交流探索,关注细节,勇于实践,英语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面对课堂教学,有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两种偏向。一是“穿新鞋,走老路”,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很少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二是片面追求课堂活动形式和活动广度,制造热热闹闹的场面,学生学习的理性思考不够,这种现象在公开课中尤为突出。二、评价一节好英语课的重要标准这样,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为了参与而参与。许多老师认为只要课上让学生开口说了,背了,表演了就是一节好课,这实际是一个错误的认识。那么,评价一节好英语课的重要标准是什么?我们认为,学生有效参与的多少才是评价一节好英语课的重要标准。大家都知道,作为语言实践课,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状况将对英语课堂的学习效率、教学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以教师讲、学生听或者学生记笔记为主,学生很少有机会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他们像一只只“口袋”被动地接受着老师的“倾倒”。这种学习剥夺了学生参与的机会,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发展,扼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新课程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强调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样的定位强调了学生参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然而,令许多教师困惑的是:学生参与的机会多了,课堂热闹了,可教学效果仍然不尽人意,学生的能力仍未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通过观察与深入的分析,有的专家认为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在于教师过多地关注了学生参与的量,而忽略了参与的质,即参与的有效性。如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在切实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有效性上下功夫。三、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多年来,学习专家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进行的理论研究和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取决于其带任务学习或积极学习时间的多少和教学活动情况应以学生参与的程度和学生成绩的好坏来衡量”。按上述理论分析,教学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行为可以分为有效参与和无效参与两种。(一)有效参与:学生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参与交际具有交际性,通过活动受到明显的效果。1、有效参与的层次:浅层次参与和深层次参与。①浅层次参与:通过简单的思维和简单的活动方式参与的课堂教学方式和参与的教学活动,成为浅层次参与。如朗读单词、跟读句型课文、背诵句型课文、分角色朗读对话等。②深层次参与:通过复杂的思维和复杂的活动方式参与的课堂教学方式和参与的教学活动,成为深层次参与。这类活动需要学生深入思考,并能准确、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是较复杂的语言训练形式。2、有效参与的方式:行为参与和思维参与。①行为参与:通过回答问题、分组讨论、表演等动作行为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如根据课堂内容回答问题、看病、问路、购物等表演。②思维参与:如学生的思考、讨论、争论和协作等活动都属于思维参与。思维参与源于但不拘于课本,是学生创造力的充分体现。(二)无效参与:在某些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动机不明确,参与方式机械被动,或带有明确的表演色彩。尽管参与人次多、课堂活跃,但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均无明显发展,思维能力没有明显提高。无效参与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避免。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学活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