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志青岛港驻区情况材料(修改稿)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二○○七年三月一日目录概述历史沿革港区结构当代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许振超建设改造黄岛原油码头二期工程前湾一期工程前湾二期工程前湾矿石专用码头工程前湾三期工程液体化工码头工程生产经营集装箱装卸五定班列外贸集装箱西移集装箱装卸“振超效率”发展港口物流原油装卸黄岛油一期原油码头生产黄岛油二期二十万吨级原油码头生产液体化工码头生产矿石装卸前湾一期多用途泊位技改暨十万吨级矿石码头生产二十万吨级矿石码头生产及社会效益矿石卸船“孙波效率”煤炭装卸十万吨级煤码头生产“煤炭货种配比”业务件杂货装卸合资企业合作成果友好港口概述历史沿革青岛地区早在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就有海港和航海活动的记载。从1892年开始,清政府在青岛湾兴建人工码头,建成一座位于小青岛西北方向的前海栈桥,以供装卸物资和兵员上下。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码头建筑,是青岛建港开端。解放前,青岛港饱受德、日、美的殖民统治和北洋军阀、国民党政府奴役之苦,码头设施破烂不堪,码头工人深受压迫和剥削,1949年港口吞吐量仅72万吨。新中国成立后,青岛港真正回到人民怀抱,开始了码头的改造、建设和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为响应周恩来总理1973年提出的“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号召,青岛港在加快老港区建设改造的同时,就提出拟建新港区事宜,当时提出新港址有沧口方案、大石头方案和海西方案(包括黄岛前湾和海西湾地区)。经过长期的考察、研究、讨论,最后认为海西方案中的黄岛地区前湾建港有较大的良好条件。前湾湾口宽4公里、进深7公里,不淤不冻,黄岛前湾岸线是建设深水大型码头的优良岸线。20世纪70年代初,胜利油田已有较大发展。为从速解决胜利油田原油输出问题,国家决定在青岛港开辟海上运输通道,原油码头港址选定位于胶州湾西岸的黄岛。1976年建成黄岛油码头一期工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1988年12月,青岛港实行领导体制改革以后,港口改革开放、生产建设、技术改造都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改造了一个百年老港,老港区旧貌换新颜;在黄岛十多年前的一片荒沙滩上,建设了两个现代化新港区(黄岛油港区和前湾新港区)。随着胜利油田的快速发展,1988年11月,青岛港的黄岛20万吨级原油输出码头二期工程基本竣工,13个生产系统已具备重载试运转条件。1993年,建成前湾一期工程2~10万吨级6个泊位。1997年底,建成前湾二期工程,新建万吨级深水泊位6个,其中5万吨级集装箱泊位于1996年12月建成,该泊位可停靠第五代大型集装箱船舶。1998年11月,前湾20万吨级矿石码头建成,青岛港货物通过能力达到亿吨,跨入世界第十五个国际亿吨大港行列。前湾三期工程建设7个集装箱专业化深水泊位,2000年5月开工建设前4个泊位,后期建设3个。前4个泊位岸线长1400米,水深16米至17.5米。2002年2月,在码头各项配套设施基本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前湾三期工程前4个泊位开始试生产。2003年9月,正式通过国家验收。前湾三期工程后期建设3个泊位于2005年12月,正式通过国家验收。可停靠12000~15000标准箱超大型集装箱船舶的前湾三期工程全部建成投产,成为世界上岸线最长(2400米)、泊位最深(17.5米)、桥吊技术参数最大(70吨/70米)、陆域纵深最宽(1.5公里)、装卸效率最高(单机每小时87.67自然箱、单船每小时480.05自然箱)的世界级集装箱专用码头。根据青岛市重点发展石化支柱产业的规划,青岛港液体化工码头于2003年6月开工建设,2004年6月竣工。2005年9月,青岛港集团召开液体化工码头续建二期工程审查会,将在续建5000吨泊位的同时,续建8万吨级泊位,工程将于2006年内竣工投产。港区结构青岛港由青岛老港区、黄岛油港区和前湾新港区三大港区组成。共有码头岸线17270多米。其中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是黄岛油港区和前湾新港区,主要从事原油、集装箱、煤炭、矿石等各类进出口货物的装卸服务。具备装卸储存、中转换装、运输组织、现代物流、战略储备、通信信息、保税等功能。黄岛油港区包括黄岛原油码头一期工程、黄岛原油码头二期工程以及液体化工专用码头一期工程,是以原油、成品油、液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