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教案设计——“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大连市西岗区九三小学张艳一、教案背景1、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语文人教五年级上学期2、课时:23、学生课前准备:①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了解课文大意。②通过百度【www.baidu.com】,查询有关圆明园的资料,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③发现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并尝试同学间互助解答。二、教学课题:《圆明园的毁灭》知识目标:1、学会本课14个生字。2、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理解重点词句并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力目标:1、以悟促读,提高朗读能力。2、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3、培养自主、合作学习语文的能力和探究意识,提高信息素养。情感目标: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三、教材分析《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通过毁灭前后圆明园的对比,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百度网上有丰富的关于《圆明园的毁灭》的优秀的教学设计范例、图片、视频等资源。备课时通过搜索百度知道:【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5939223.html】,全面的了解圆明园的简介、圆明园的历史发展、圆明园的建造、圆明园的组成、圆明园的建筑特色、圆明园的洗劫等方面的知识。结合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是: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教学难点是: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叙述内容的。学生在课前自读课文、搜集并整理资料等自主学习的方式初步领略课文的中心思想。教师巧用百度搜索资源结合教学目标制作多媒体课件,变无声为有声,把学生带入创设的情境中,感受到圆明园的瑰丽与辉煌再到圆明园的毁灭,更能激发学生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他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四、教学方法由于语言文字的局限性、学生理解想象能力的有限性及类似生活体验的贫乏性,使得学生仅仅借助课文抽象的语言文字很难深切感受圆明园当年的辉煌,这又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爱国情感及振兴中华责任感的激发。因而,使学生深切感受圆明园的辉煌,通过圆明园的兴衰对比,使学生晓理动情,就成了教学上的难点。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常常是依靠形象、颜色、声音的感觉来进行思维的。”在网络资源中不仅有丰富详实的文字资料,更有大量鲜明可感的图像、声音、影视资料。丰富的资源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实现自主学习。基于以上认识,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情境,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利用网络收集、整理资料,探究问题。教学时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语言文字,并展开想象,我决定虚拟再现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利用网络的多媒体功能,播放《火烧圆明园》中的电影片段和圆明园今昔景观,让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入情境,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进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让学生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以爱激恨,化难为易,达到使教学结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学习欲望我们曾经学过一篇课文《颐和园》,知道了北京的颐和园是一座拥山抱水、气象万千的古典园林,在园内外享有很高的盛誉。在北京西北郊还有一座被誉为“万国之园”的皇家园林。遗憾的是,这一园林艺术杰作,被英法联军劫掠和焚烧,使一代名园化为废墟。出示图片【见后面注释里的链接】,曾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残墙断壁。那么圆明园以前是什么样儿,它又是怎样被毁灭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二)、初读课文,了解毁灭经过。1.英法联军到底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请同学们听读课文,播放课文语音朗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