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民政工作调研报告一、民政工作市场化问题民政工作市场化是新时期民政工作的必然选择。所谓民政工作市场化,就是按照市场规律和各种要素来考虑、计划、开展各项民政工作,推动民政事业沿着市场轨迹健康有序地发展。首先,民政工作要适应市场。把民政工作看成负责社会再分配,只管发钱、花钱的消费部门,不计成本、不善经营、不讲效益,是民政部门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也是影响民政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成因。市场经济形势下要求民政干部要运用经营理念,实行成本核算,研究投入产出,厉行节支创收,做到会花钱,能赚钱,肯省钱,善筹钱,懂经营,会管理,重效益。使民政工作逐步与市场运行规律相适应。其次,民政工作要融入市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民政工作的好多方面与市场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社会福利事业发展、退役士兵安置、军休服务管理、婚姻服务、民间组织培育,特别是殡葬行业管理和服务问题,社会对这方面的反映越来越强烈、呼声越来越高。所有这些都将逐步融入市场,适应要素价格市场要求,拆除行业壁垒,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按照市场化规则进行充分竞争。只有这样,才能推进民政事业高效、健康、全面发展。再次,民政工作要利用市场。民政工作适应市场经济、融入市场经济、更要学会运用市场经济方式来开展传统的民政工作,利用市场发展经济。要把民间组织管理提升为事业来开发、产业来扶持,形成“社团经济”,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把地名管理由过去无偿命名变为有偿冠名,充分利用地名招牌开展广告业务,使城市无形资产产生有形的经济效益;要使社区服务业形成产业化、市场化,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要使殡葬和婚姻服务,创造行业优势;要推行福利彩票产业化、市场化运营,大力筹集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基金;发展社会福利事业要用“市场经济”理念来运作,克服“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传第1页共5页统观念,树立“少花钱多办事”,“不花钱也办事”,或者“用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的市场经营理念。二、民政工作社会化问题民政工作社会化,是新时期民政工作的发展方向。所谓民政工作社会化,就是动员、鼓励、扶持、吸引社会力量,融纳社会资金,帮助政府开展民政工作。过去,受传统民政工作性质、职能、地位的制约,往往只注重民政自身力量,缺少与相关部门的横向联系和沟通协调,在事业发展中,存在给多少钱、办多少事、不给钱不办事的等靠要思想,缺少面向社会赢得支持的开阔视野,民政工作局限于部门行为,没有成为社会行为,这就使民政事业的发展跟不上时代的脚步。我们研究新时期民政工作社会化问题,应从三个方面加以转变。一是由“办理”向“管理”转变。要下放不该办,也办不好的事项和单位,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和社区服务组织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载体作用。改变民政部门直接办的一些企业、事业单位,特别是省、市民政部门应把精力逐步转向管宏观调控,管政策扶持,管综合协调,管服务监督上来,动员和依靠社会力量创办福利公益机构,提供服务产品。二是由“投资”向“融资”转变。推动民政事业与时俱进,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和保证。单靠政府投入,往往是事业发展太慢。这就应确立投资多元化的思路,依法开展社会融资。通过大力开展慈善募捐、社会捐助、国际捐赠等活动,聚集资金,多为群众办好事实事。走物业置换、资产重组、盘活存量的路子,采取国办民营、私办公助、合资联办、股份制经营等多样化方式,吸纳社会资金,发展民政事业。三是由“特定对象”向“公众对象”转变。民政工作在服务主体上,过去主要是为盲聋哑、痴呆傻、贫孤寡的最可怜的人和扛过枪、打过仗、受过伤的最可爱的人服务。随着新时期的发展,民政工作中城市低保、社区建设、民间组织管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等新职能不断增加,转向为广大农村村民、城市社区居民、各类社会团体的高级知识分子和专业人才、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从业人员、婚殡当事人、涉外婚姻和收养的国际友人等不同阶层的社会公众对象服务上来。在服务客体上,应第2页共5页由过去民政独门单干,转向有下岗职工和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社会待业人员参加的社会化队伍。应该说,民政工作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