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题型:填空题(每空1分)、名词解释、简答题(共3个,28分)、计算题(10分)、画图(共18分)综合分析题(共16分)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城市: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为特征的聚落各国对现代城镇的定义都包括三个本质特征:产业构成、人口数量和职能。产业构成: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为主体的居民点人口数量:一般集聚更多的人口职能: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和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古代城市的发展(know)巴比伦城:矩形,筑有两重墙,间隔12m,四周城墙又高又厚城墙外有很深的壕沟,有明显防御目的罗马营寨城(画图):提姆加得;成为欧洲城市的发展基础方形或长方形,中间十字形街道,通向东、西、南、北四个城门,交点附近为露天剧场或斗兽场与官邸建筑群形成的中心广场新帕尔玛城:文琴佐·斯卡莫奇;完全从防御要求出发的平面模式城市化(城镇化):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城市化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①人口职业的转变: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第三产业,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②产业结构的转变: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工业化的发展也带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村多余人口转向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③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居住形式由低密度转变为集中成片密度较高的形式;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城市拥有比较集中的用地和较高的人口密度,便于建设较完备的基础设施。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城市化发展阶段规律及S型曲线(诺瑟姆曲线,画图或简答)①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②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因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中国阶段)③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中国城镇化道路(know)19世纪后半期开始,速度慢,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城镇化速度加快,但城镇化水平在东、中、西部地区还存在较大差异当前发展趋势看,中国城镇化已经步入加速发展的第二阶段未来城市和地区发展应当是超越单个城市的传统思维,走向区域协调,从更大区域范围来思索永续的城镇化发展道路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周王城平面(画图)(春秋)《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简答)《周礼·考工记》内容及其对我国古代都市规划有什么影响?隋唐长安城、洛阳城,以及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的建设,在很多方面都体现了《周礼•考工记》上记载的王城的布局制度,即强调中轴线对称、分区明确、形态严整。这一特征几乎贯穿于中国古代都城的城市规划中,充分体现了皇帝权利至高无上、统治秩序平稳有序的理念。都城的规划代表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城市规划的最高水平。(战国)《管子·度地篇》:“高勿近阜而水足用,低勿近水而沟防省”;主张“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从思想上完全打破了《周礼》单一模式的束缚,从城市功能出发,建立了理性思维和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汉)长安布局不规则,没有贯穿全城的对称轴线,宫殿与居民区相互穿插(三国)曹操营建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继承战国时期宫城为中心,改进汉长安布局松散,宫城里坊混杂状况。邺城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城市交通干道轴线与城门对齐,道路分级明确。吴国金陵:用地依自然地势发展,以石头山,长江险要为界,依托玄武湖防御,皇宫位于城市南北的中轴上,重要的建筑以此对称布局。是周礼制城市规划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