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社会管理机制创新与公共服务有效提供的研究(提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创造良好的社会秩序,有效提供公共服务,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当前各级政府管理的重中之重。本报告对厦门市社会管理机制创新与公共服务有效提供问题进行研究。作者首先描述厦门市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供给的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说明当前厦门市社会管理机制创新和公共服务供给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进而提出以政府大力培育公民社会,改变单中心的社会治理模式,构建以政府与非政府主体平等伙伴关系为基础的“多中心治理”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新格局为核心的总体改革思路;并从职能定位、体制创新、流程再造和管理方式改进四个方面,提出厦门市社会管理机制创新与公共服务有效提供的具体对策建议。一、厦门市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供给的现状厦门作为经济特区,作为福建省的窗口城市,在政府社会管理领域以及公共服务领域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在公共安全管理方面,厦门市“110”报警系统与社会救助服务联合行动增强厦门市公安部门对市民安全诉求的回应力,强化公共安全以及相关事务的政府间联合行动与系统解决,从而提高公共安全的供给质量。在城市环境方面,厦门城市环境建设位于全国领先水平,环境卫生保洁由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处负责,具体环境卫生保洁工作(比如,公路、广场、街道、公园、海域),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外包给企业、单位、个人,以契约原则为基础,政府提供财政资金,承包者则按照委托者的标准进行保洁活动。在就业管理方面,作为全国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城市,全市已有市、区两级劳动力市场7个、公共职业介绍机构8家、民办职业介绍所41家和公益职业介绍所3家,共同为农民工提供合法、规范的就业服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在公用事业方面,政府不断探索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方式,通过公开招标出让产权、特许经营权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原由政府垄断的投资和经营市场。厦门水务集团产权交易,政府采用BOT形式公开招商建设的城市垃圾分类处理厂。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维护方面,市政府集中力量建设了疏港路、成功大道、同安湾大桥、园博园、集美大道以及嘉庚体育馆等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和社会发展项目。在教育文化事业发展方面,政府保证各类学校普遍配备信息化教育及教学设备;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厦门高级技工学校等建设;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支持文化广电体制改革,整合现有资源,促进产业发展,增强发展实力。在卫生事业发展方面,厦门市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处于福建省乃至全国的先进水平,其率先整合社会保险各险种的经办机构,在全省率先实现“五险合一”,构建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各险种参保人数逐年增加,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2006年全市实行合作医疗或保险的有303个村,设置农村医疗点305个。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65.08万人,参合率达95.8%,参合人口中农民约43.6万人,全市所有医疗单位均已实现传染病网络直报。二、厦门市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及原因1.社会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公共安全以及社会治安方面,厦门作为一个经济发展迅速、外来人口多的沿海开放城市,公共安全与社会恶性治安事件不断出现,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外在形象以及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社会公平问题方面,厦门市的收入差距体现在高收入与低收入差距较大。行业间收入差距较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而且呈扩大之势;辖区间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在社会保障方面,主要体现在城乡社会保障覆盖面和标准待遇差距较大,外来劳工社会保障不足等问题。厦门市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并没有消除城乡不一致的现象,城市居民1人户每月315元/人,2人户290元/人,3人及以上户260元/人,农村居民同安、翔安为每月130元/人,集美、海沧150元/人。在弱势群体利益保护方面,由于户籍制度、土地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