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是上海市高中物理拓展型课程Ⅱ第八讲A部分(侧重理论专题),电场是电学的基础知识,是学好电磁学的关键,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问题是物理电学中的重点、难点,它涉及到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受力分析,能量转化,运动合成与分解等诸多知识点,本节是电场知识的重要应用之一。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把电场知识和牛顿定律、动能定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等力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加深对力、电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打下基础。2、教材处理(1)课时安排:本章内容较多,所以课时设置2课时。第一课时:带电粒子的加速和偏转。第二课时:示波器工作原理,这里只说第一课时的设计。(2)教材内容:本专题是供理科倾向学生的拓展内容,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加深、拓宽和综合应用,本专题有较强的理论分析特征。教材是通过问题探究和例题的形式来研究带电粒子的加速和偏转问题,教材先从能量角度入手研究了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然后又从分析粒子受力情况入手,类比重力场中的平抛运动,研究了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偏转问题。(3)技术处理:1、提出问题:在电场中只对带电粒子加速而不让其偏转可行吗?怎么做?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并设计方案,提高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意识。2、进一步设问:如果带电粒子垂直进入匀强电场中会作怎样的运动?引导学生采用类比平抛运动的方法,进行问题思考。3、课中拓展:如果带电粒子先进入加速电场,后进入偏转电场,会怎样运动?目的引导学生建立物理模型。4、课后拓展:带电粒子离开偏转电场以后运动情况又如何?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决,从而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课标考点解读在《上海市物理课程标准解读》和《上海卷考试手册》中把本知识学习水平列为C(掌握)级。要求学生具有运用电学知识和力学知识处理力电综合问题的分析、推理能力,以该问题为基础设计出的力电综合问题历来是高考中的热点,2005年上海高考第20题对带电小球在匀强电场中运动情况的辨析(考虑小球的重力),2007年上海高考第22题对带电小球在电场中的偏转及电场力做功与粒子动能变化规律,2008年上海高考第23题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偏转。二、学情分析1、知识方面:学生在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中,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力学和电场的基本知识,熟悉平抛运动规律,理解粒子在电场中的受力特征和功能关系,初步具备了分析有关电场问题的能力。2、能力方面:学生初步掌握了研究物理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推理能力有所提高,但是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不高,学生对电场的相关知识理解上就有困难,加上本章公式多,又复杂,学习本节内容会有困难。3、心里方面:由于我们的学生基础薄弱,理解接受能力较弱,本身就不够自信,关键是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强烈兴趣的驱使下,诱入研究问题之中,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利用已有知识进行新规律的探究,通过教师恰当点拨,师生进行共同探讨,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在挑战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受力情况。2、会用动能定理计算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问题。3、会利用运动合成与分解分析解决带电粒子的偏转问题,会计算偏转距离和偏转角度。(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带电粒子的加速和偏转的推导过程,理解研究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处理方法。通过创设物理情景,运用猜想、类比、演绎和问题教学法,对带电粒子运动的规律进行理论探究。2、让学生动脑(思考)、动笔(推导)、动口(讨论)、动眼(观察)、动耳(倾听),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即让学生主动思维,学会学习。教师通过精心教学设计,帮助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推理总结规律,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推理、分析、表达、建模等方法,提升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养成科学思维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2、通过电子打在示波管荧光屏上形成的亮斑图形,使学生感受科学与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