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镇产业规模发展工作报告苏村镇辖28个行政村,53个自然村,共1.4万户,5.6万人口,总面积79平方公里,有耕地5.4万亩,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160元,人均纯收入位于全县下游,全镇共有贫困村17个,贫困人口7584人。自扶贫开发项目实施以来,产业壮大了,优势显现了,社会稳定了,群众思想进步了,项目区到处是发展生产,火热劳动的场面,全镇面貌焕然一新,经济社会得到全面发展,各项经济指标由过去在全县下游发展水平跃升到上游水平。2012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9.99亿元,完成税收收入133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00元。一、着力发展产业规模我镇位于东岸,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当地农民有种植蔬菜的习惯。在扶贫开发整乡推进工作中,我镇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以蔬菜为主导产业的产业化扶贫路子。总的规划目标是:利用3年时间使全镇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7万亩,实现户均一个棚、人均七分菜、增收三亿元、人均收入过万元,全镇经济社会各项指标跃居全县前列,全镇2416户、7584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4160元增加到10050元,基本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围绕这一目标的实现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四项措施:(一)搞好土地流转。发展蔬菜特别是大棚菜,土地调整是关键性工作,土地承包后,地块分散,走向不一致,不利于大棚建设。一是镇党委、政府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土地流转领导小组,制订了土地流转实施细则、工作制度和土地流转程序。二是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外出参观、以会代训、利用宣传车、发放明白纸和办宣传栏等多种形式,让广大农民认识到搞好土地流转、发展大棚蔬菜的现实意义。三是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为群众做好土地流转服务工作。以镇经管站为依托,投资10万元建立土地流转服务大厅,大厅内配备了土地流转供求信息电子显示屏,设立6个服务窗口,配齐了土地流转信息联络员、收益评估员、合同鉴证员等工作人员。到目前,第1页共5页已流转入地3780亩,为发展大棚蔬菜奠定了坚实基础。(二)完善政策支撑体系。一是扶贫开发的重点村利用扶贫资金搞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解决蔬菜发展的水、电、路配套建设。到2012年底,在扶贫开发重点村已累计投资3325万元,新打机井303眼,架设农田供电线路12000米,修生产路9000米。二是对贫困户进行适度的资金扶持。充分发挥扶贫资金的“引子”作用,对凡是有能力建设大棚而缺乏资金的贫困户,每户给予2000元的补助,同时由政府出面协调信用社1万元以内的贷款。在这一政策的引导下,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发展大棚的热情,直接带动群众投资3000多万元,实现了“扶贫资金投资125万元,带动投入3000万元,菜农增收1个亿”的目标。三是利用贫困村村民发展互助资金,帮助非重点村的产业发展。我们选择北部丘陵有产业基础的3个较贫困的村成立了3个贫困村村民发展互助资金协会,发展会员633名,筹集互助资金71.55万元,到目前已为农户发放借款32.5万元。在这些政策的引导下,2012年全镇新发展冬暖式大棚蔬菜3000亩,拱形棚800亩,露地菜1000亩,使全镇大棚菜达到8000亩,中小拱形棚2000亩,露地菜8000亩。(三)扩大产业覆盖面。在产业化扶贫工作中,我们不仅搞好重点村的产业开发,同时还注重重点村以外的村的产业开发,把产业化扶贫纳入全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大局来谋划,使主导产业覆盖全镇,达到村村有蔬菜、户户有大棚。(四)搞好科技扶贫。根据扶贫开发项目实施方案的总体规划,制定了详细可行的扶贫开发科技培训工作计划。从2012年10月份起,利用冬闲季节,对项目区扶贫开发重点村进行全面培训,使广大农民全面掌握蔬菜生产技术,到目前已举办6期培训班,培训人员1500余人次,无偿分发给广大菜农《XX县区扶贫开发蔬菜产业化培训手册》5000册、vcd光盘3000份。在培训形式上,采取逐层推进的方式。首先,组织重点村干部群众到寿光进行参观学习,增加群众的感性认识,坚定群众发展蔬菜的信心。其次,聘请专家教授讲课,先后聘请农业大学、农业大学的教授进行专题讲座。使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国内、国际先进的蔬菜生产发展趋势、方向,解放思想,提高蔬菜生产第2页共5页的品位、水平。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