揣摩言语走近作者内心作者:许雯静来源:《中小学班主任》2020年第2期许雯静《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本文试从释义、解码两个角度进行文本解读,并对课堂教学设计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一、文本释义《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1926年,鲁迅先生在《莽原》杂志陆续发表了10篇回忆故乡人、故乡事的散文。他将这些散文重新编订,加上《小引》和《后记》,结集为《朝花夕拾》。在那段动荡的时期,鲁迅先生得以从内心的纷扰中寻出一点温情。这篇文章几乎按生活的原样,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一)题目理解文章题目《阿长与〈山海经〉》明确了中心人物和核心事件。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长妈妈,《山海经》是典雅的先秦古籍,看似不可能联系在一起的人和书,为何被鲁迅相连?这样一个粗鄙的乡下保姆与《山海经》究竟有怎样的故事?这些足以引发读者的好奇,又耐人寻味。(二)课文结构全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阿长的身份和名字,暗示阿长卑微的社会地位;第二部分,主要从童年视角出发,围绕“我”的感受记叙阿长的言行举止;第三部分,记叙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前后经过,抒发“我”对阿长的感激与怀念之情。(三)语言特点作者以儿时对阿长情感态度的起伏变化贯穿全文,通过先抑后扬的手法,既刻画阿长好事粗鄙、迷信可笑的一面,又凸显了阿长不失善良、仁厚慈爱的天性,表达了成年后的作者对阿长的同情和愧疚、感激和思念的复杂情感。文章的语言极其富有特点,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时的感受在文中交错转换,形成具有强烈反差的笔调。例如:在介绍阿长身份时语言简洁,只用一句话便交代了阿长是“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阔气”的说法就是“我”的保姆。但在介绍阿长称谓时颇费一番笔墨,光对阿长的称呼就用了三种。文中鲁迅对阿长的态度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尤其从第19段开始,在“我”对《山海经》产生强烈的渴求和无限的向往时,阿长给“我”买来了《山海经》,此时,“我”对她的情感与前文形成强烈的反差。因此,细心揣摩文章的语言,有助于读者走进鲁迅的内心世界。二、文本解码黄厚江老师说:“要在言语的琢磨中走近作者的心灵。”鲁迅先生是语言大师,读出《阿长与〈山海经〉》语言文字上的特点恰恰是解读文本的密码所在。(一)富有幽默感的语言文章一开始,作者就定下基调,“我”对阿长的厌恶。文中多处出现类似的词语:“憎恶”“不大佩服”“最讨厌”“无法可想”“不耐烦”等。在这样的背景下,文章对阿长的描写语言有许多是在一种玩笑和调侃中完成的。第一,这种幽默感来自对人物缺点的夸大描写。作者对阿长的动作有两处经典的描写。“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切切察察”和“低声絮说”具有画面感,勾勒出阿长和人说三道四、传播是非,再配上一根“第二个手指”上下摇动,这样的长舌妇可不令人厌烦吗?再看阿长睡觉摆成的“大”字,“摆”字本用在没有生命特征的事物身上,鲁迅却将它放在阿长身上,可见儿时的鲁迅在那时那刻对阿长的愤怒和讨厌。可是,再读一读这两句,我们似乎又会忍俊不禁,想到“上下摇动”的手指和“摆成‘大’字”的睡姿就会不自觉地会心一笑,因为读者不是觉得可恶,而是觉得可笑。第二,幽默感体现在一望而知的荒诞却又显得一本正经。文中,阿长给小鲁迅讲长毛的故事,其中的常识和逻辑本就是非常混乱的,门房的头被扔过来给老妈子当饭吃,鲁迅对其可信性毫无保留。更加荒诞的是这一切激起了“我”的“特别的敬意”,觉得阿长具有“伟大的神力”,实在可笑。这就是一种反讽,“表面上一本正经,作者未加否定,实质上却越来越荒诞不经。在一本正经与荒诞之间,有着作家特别的情趣,非常生动地表达了作者的幽默感”。在这样一本正经的荒诞中,我们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