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资调研报告大全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一、“三资”管理现状分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农村集体经济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也越来越多,特别是近年来农村集体资金往来多元化、资产利用多样化、资源开发产业化形势逐渐显现,对加强农村“三资”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涉及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是目前农村工作的热点和焦点。村民为承包耕地和非家庭承包的旱地发生纠纷;村民为高速征地发生农户与农户、农户与集体之间的纠纷;村民为承包山林纠纷发生群体事件,就是农村“三资”管理存在问题的具体表现。笔者通过对石头镇三拐村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初步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加强农村“三资”管理粗浅建议。二、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一)、“三资”登记的台帐管理不完善、不全面对村级集体的资金、资产的管理,做到了帐、款、帐物相符,管理也很严格,而对资源,尤其是土地、“四荒”等的管理一是登记不全、不细,从而造成资源底子不清、管理不规范。二是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集体土地,山林、水面等资源性资产权属界定不清,导致群众与村权属纠纷,甚至酿成群体事件。三是当前的农村集体“三资”的涉及面广、涉及的项目多,而且是复杂多样的,这就存在村干部在其过程中有顾此失彼的现象。(二)、财务管理不规范一是财务制度执行不力,有的村开支不经集体研究,大额支出不讨论,支出凭证手续不完整;二是有的村报帐员对农户往来、应收应付帐款不过明细帐,造成农户查帐较难;三是有的村干部把机动承包收入直接冲抵抗旱排涝费,有的资产收益使用无计划,有钱就用,用完为止。现在虽然实行了“村财镇代管”,但是有的镇还只是对行政村的账目进行了代管,而并没有对其账目中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管理,这就造成了对村资第1页共18页金管理上的漏洞,还有的乡镇虽与行政村签订了协议,但却没有真正的实行,就造成了“村财镇代管”的有名无实,并且,有的乡镇一个村出现了资金管理上的漏洞、混乱,如没有及时的制止,弥补清理,其他村就会积极效仿,致使全乡镇村级资金管理混乱。(三)集体资产、资源对外出售、租赁和发包不规范。现在国家对农村板块越来越重视,强农惠农政策也逐渐增加。农村当前存在大量的经营发包、不动产的租赁、产权转让、工程建设和土地承包流转等项目,但是由于乡镇和村组对合同的拟定和签订不重视,造成了有些合同的签订随意性大,合同要素不全,条款不明,责任和义务没有明确,有的甚至是没有书面合同只是口头协议,造成群众利益受到严重损害,就更谈不上集体“三资”保值增值。有的为缓解一时资金所缺,将非家庭承包土地发包期限延长指标降低一次性收取资金,为下一任留下一个烂摊子。(四)村务公开、财务公开不够规范。虽然乡镇由镇纪委牵头,对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工作一直高度重视,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同时出台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措施,但是在个别村,由于村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群众意识淡薄,公布的内容、形式、时间都不符合要求,公开不及时。只是把财务单纯的进行了书面上公开,而不注重村资产资源在如何处置和使用上的公开,并且,在集体经营发包事项、农村基层建设项目、强农惠农政策等方面的公开上还不全面。(五)个别村会计人员素质低,业务不精,责任心不强。有的村级财务人员文化素质较低,缺乏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对国家财经法规年度理解不透彻,未经过正规培训,上岗后后续教育也很少,致使业务水平低下。出现白条抵帐、挂宕情况较为严重;大笔资金在挂宕坐支,没有纳入村财务帐面管理;一些经济薄弱村因收支较少,发票报账不及时,往往3--4个月份并在一起报帐,无法及时反映村级财务的现状。三、村级集体“三资”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一)村级集体“三资”管理工作力量薄弱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是乡镇财政管理职能之一。但由于第2页共18页农村实行改革后将原来乡镇经管站与乡镇财政所合并,组建乡镇财政所由于人员大量调减,使其专门从事农村“三资”管理的人员越来越少,经管机构虚设及职能逐年弱化,从事经管工作人员年龄老化,力量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