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谈中国诗》教案(高中必修5)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一、学习本文运用比较方法展开论述的写作特点,体会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的积极作用。二、了解中国诗的特点,欣赏旁征博引的论述风格。三、感受本文生动、机智的语言,体会其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形象的妙处。[教学重点及难点]一、体会比较法的妙用,学习使用这种方法;二、欣赏本文生动、形象的论述语言。[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请你谈谈中国人的形象。(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那么欧洲人呢?(黄头发,蓝眼睛,白皮肤。)在回答这两个问题时运用了什么思维方式?(比较思维)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从把握其特点开始的,但如何去把握其特点,这就需要一定的方法,比较法是运用最普遍的一种。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成功运用这一方法的文章。(板书课题)二、介绍作者1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2教师补充。三、通读全文,感知内容完成课后练习一的表格。四、阅读、思考、回答1文章从哪些方面展开了论述?2论述时侧重于哪些方面?为什么?用心爱心专心3谈一谈本文运用比较方法的作用。明确:“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4如果把文章划分为引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具体怎么分?明确:首段为引论,末段为结论,中间为本论。5文章的结论是什么?明确: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中国的”更重要;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第二课时一、精读、探究1完成课后练习三。2感受本文生动、形象的论述语言。(1)找出你认为最妙的比喻句,谈谈你的理解。指导:抓住本体、喻体,弄清比喻义,说出它在表达上的积极作用。(2)除了比喻句,还有哪些你认为意蕴深厚的语句?谈谈你的感受。(3)找出你不理解的语句,大家讨论解决。二、拓展、应用试用比较的方法分析某种文艺现象,比如元曲、戏剧小品、通俗歌曲、踢踏舞等等。《谈中国诗》教案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能力目标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学重点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教学难点1.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教学方法用心爱心专心1.反复诵读,了解大概。本文写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词造句、行文布局、佳构机巧、言语妙喻都需要深入口味,反复吟诵。2.串通文义,学习文法。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此文结构最大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别具风采。3.不求全貌,雕琢精义。理解本文的另一要点在于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细琢;特别是文中生动奇巧的妙言妙语,要用心揣摩体会。●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诗歌,大家能背几首吗?(学生试背三两首)那么,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自由发言: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等)如果要更进一步了解诗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板书课题《谈中国诗》)二、作者简介出示投影:钱钟书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攻读,获B.Litt.(Oxon)学位。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1953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