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节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3.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2.初步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德育目标1.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2.摈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内容。2.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3.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教学难点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2.问答法。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捷明快。3.讨论法。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对“逍遥游”的理解),必须广泛地谈论。●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及课文朗读带、多媒体。●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介绍庄子及《庄子》。2.在诵读基础上,疏通、研习第一自然段。3.引导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诗仙”李白《上李邕》诗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使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诗人在自由的心态中获得了满足,明显地烙上了战国时期一派名家庄子的印迹。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庄子的一篇奇文——《逍遥游》(节选)。(板书课题)二、解题1.庄子简介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一说今山东曹县)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做过蒙地的漆园吏。家境贫困,曾向监河侯(官名)借粟而受到奚落,又以麻鞋布衣见魏王。相传楚威王闻其贤,以厚礼聘之为楚相,遭其拒绝,明确表示:“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霸,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他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2.背景材料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其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战争也空前残酷。孟子所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庄子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及统治者深为不满,时时进行尖锐的批判,发出沉痛的抗议;他对自己无力改变这样的社会现实心有不甘,想用自己的一套思想和人生观来影响和改造人们。这正是庄子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主观原因。3.《庄子》简介《庄子》(也称《南华经》《南华真经》)一书,计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庄子》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在战国时代的丰富和发展,这两个方面都给了后世以深刻、巨大的影响。从积极的方面来看,他关于道的理论,为中华民族的思维能力的提高作出了贡献;他关于逍遥、齐物的论述是对世俗观念、日常意识的重大超越;他关于生死问题的看法有助于人们破除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为后世中国无神论传统的形成提供了思想资源;他关于社会政治文化的学说具有反抗专制制度和等级压迫的进步作用,对于人类社会纠正自身的文化偏向,也具有很大价值。从文学价值方面来讲,《庄子》一书展现出来的浪漫主义才力,更为后世称道和借鉴,鲁迅先生说:“其为文汪洋辟阖,仪态万千,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这是很精当的评论。至于书中主观、消极、无为的一面,我们应当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与庄子的经历加以理解和批判。三、整体感知课文,学习第一自然段1.投影展示庄子画像,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注意疑难字的读音以及断句和语气。2.再放录音,学生跟读全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出古代散文的韵味来。3.学生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参照注解自己翻译,随时质疑,教师解疑。出示投影:(1)注意下列加粗字的读音北冥mínɡ鲲kūn抟扶摇而上tuán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