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项目内容课题文言文阅读修改与创新教学目标1、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4、理解和翻译文中的句子。教学重、难点重点难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教学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教学过程学法点拨1.常见实词、虚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应指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文言实词的复习可以注意三点:一是不要离开原文(语言环境)。二是不要离开课本,大家一定要牢固掌握三年来课内学过的文言实词,掌握它的常见含义、用法。三是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具体讲就是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2000年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要求同学们掌握的文言虚词有18个:而、乎、其、且、然、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哉、则、者、之。关于这18个文言虚词,同学们复习时首先应重新翻翻教材,看看课本上对每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的归纳,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知识网,再用到具体文章中去就容易多了。2.常见文言句式的理解常见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判断句的基本形式:①……者,……也;或:……者,……;或:……,……也;或:……者也。②用“乃”“为”“则”“即”“因”“皆”“是”“非”等词对文言文的讲解应该因材施教,在高三的冲刺时期,应该多以练习为主语表判断。③不用以上任何形式的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被动句的基本形式:①用“于”字表示;②用“见”“见……于……”“受……于……”表示;③用“为”“为……所……”“……为所……”表示;④用“被”表示;⑤不用以上字词,从意念上表示。宾语前置句的基本形式有: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③用“之”、“是”将宾语提前。成分省略句的基本形式有:①省略主语;②省略谓语或谓语动词;③省略宾语;④省略介词后的宾语;⑤省略介词“于”。近几年高考命题对文言句式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对成分省略句的理解,如2003年高考北京卷第14题。3.文中句子的理解与翻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即: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例如:原句: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译句: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所谓意译就是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按原文表达的大意翻译。例如:原句: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译句:(张衡)到职工作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退职回家。为了准确表达文意,对原句中红色词语没有直译,而是运用了意译的方法。翻译的步骤,大致可以这样进行:通读全文,把握大意。通读全句,标注要点。按照词序,对应翻译。调整语序,符合规范。检查校正,以防误译。4.文中信息的分析与筛选首先要理解阅读材料的文意,在读懂弄通的基础上,捕捉重要的语言信息。就文意定句意,就句意定词义,由整体到个别,再由个别到整体,分析综合,反复深化。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第13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裴矩“佞于隋”和“忠于唐”的一组是A.①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②此人受赂,诚合重诛B.①凡所陈奏,……矩辄以闻②陛下……恐非导德齐礼之义C.①每遇人尽礼,……皆得其欢心②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D.①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②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此题是考查对文中信息的分析与筛选。答案项为B。A项中第二句只是裴矩强调该罪犯的罪行,C项中第一句是裴矩为人乖张之道,D项是太宗对裴矩敢于讽谏行为的称赞。都不符合题意。5.文章内容的归纳,中心的概括这是考查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归纳根据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并进行综合的判断或推理的能力。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第14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裴矩自幼而孤,在伯父身边长大,由于博学而很早知名。隋文帝、炀帝都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