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目标确定的依据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通过观察生活中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点,引导学生关注声音,并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进行猜想假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提出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科学现象的习惯。学生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对自然界的风声雨声、城市里的汽车声、演出活动的乐器声等都有一定的感知经验,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其中所蕴含的科学知识缺乏比较系统的思考。通过本课的活动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学探究的兴趣,也能够在小组中积极分享彼此的想法,为实验探究的完成贡献自己的力量。二、学习目标: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说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2.能对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能借助恰当的工具来观察一些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现象。三、学习重点: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说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四、学习难点:能对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能借助恰当的工具来观察一些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现象。五、教学准备:教材、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课件。六、学习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提出问题图片展示小鼓、锣、小提琴三种乐器。小组交流讨论自己的想问题驱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思考:这些乐器,它们是如何发出声音的呢?法。性和需求性。事实证据猜想假设:1.声音可能是由物体碰撞产生的;2.声音可能是物体击打产生的;……进行充分猜想和假设,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和质疑,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实验:声音产生的原因。1.在鼓面放上小纸片,击打小鼓,观察小鼓发出声音和不发出声音时,鼓面和小纸片的变化。2.在水槽中放入一定高度的水,用未击打过的音叉和击打过的音叉分别轻轻接触水面,观察水面有什么不同。师生总结:声音因物体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声音消失。小组交流讨论,进行猜想假设。分组开展实验,认真观察,思考问题,并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师生总结:声音因物体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声音消失。小组交流讨论,可以培养表达、讲述自己观点的能力。分组实验并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可以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探究、验证的意识,而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并总结,有利于提高学生组织并完善自己语言的能力。迁移应用展示两组图片人和响尾蛇,说一说:这些小动物们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出示资料卡,帮助学生进行扩展了解。人:人的发音器官主要是喉,而声带则是发音的主要部位。说话时,气流冲击声带引起振动而发声。如果你把手贴在脖子上喉的部位,发声时,手会感到轻猜想交流,并认真阅读资料卡。强化声音产生的原因,并更加深入了解声音因物体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声音消失。微的振动,这是因为声带在振动。响尾蛇:响尾蛇尾巴上有一串角质环。它摆动尾巴的时候,角质环一振动,就能发出声音。随着响尾蛇年龄的增长,尾巴上的角质环会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