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揣摩饱含恩格斯对马克思沉痛的悼念和热烈的赞颂之情的字、词、句、段,引导学生体会本文以情感人的特点。[教学过程]一、学生朗读课文,画出文中表达作者沉痛悼念、热烈赞颂之情的关键词句,并揣摩其深沉含义、感情色彩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教师作必要的指导点拨教师设想学生可能涉及的词句:(1)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后,明确:详细交代时间,一在葬礼上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二强调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永远难忘的时刻;三表明马克思生命的每一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十分宝贵,饱含了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赞扬之情,突出强调“还不到两分钟”,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深感遗憾的惋惜之情。不用“去世了”“走了”“与世长辞”,而说“停止思想”“永远睡着了”,那是因为马克思是个思想家,所以用“停止思想”较准确,而“去世”“走了”显得太一般化,“与世长辞”不合具有演说性的悼词的语体色彩。恩格斯用“停止思想”“永远地睡着了”突出了马克思与世长辞从容、安详的情景,修辞上叫“讳饰”,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深切哀悼之情。方法点拨:本段中我们主要选择了表时间的词语、使用修辞的词语进行揣摩,“替换法”是揣摩语言较常用的方法之一。(板书加点字)(2)这个人的逝世,对于……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明确:“空白”“不久”分别从空间和时间上强调了损失“不可估量”。“不可估量”突出了马克思的逝世所造成的无可弥补的损失,从而高度赞扬了马克思的贡献之大。方法点拨:揣摩语言离不开外部语境、内部语境,“联系法”是揣摩语言的基本方法。(板书加点字)(3)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明确:“繁芜丛杂”的本义是杂草杂树生长茂盛,这里指马克思以前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对人类历史的解释,这些无稽之谈“掩盖”了人类历史的“简单事实”,是马克思划时代地揭示了这个真理。这个问题“历来”都被“掩盖”,而只有到了马克思手中,才变得“简单”起来,四个词语具体形象地突出了马克思的杰出贡献。(4)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明确:“豁然开朗”与“在黑暗中摸索”构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从而热烈赞颂了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规律的伟大意义,这两个形象可感的词语,把抽象的事理表现得可感可见。方法点拨:这里,我们选择了带有对比性的词语进行了揣摩,抓关键词语是揣摩语言的捷径。(板书加点字)(5)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发现,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点拨:本句中运用了层进强化性词语,如果仔细揣摩它们,句意便清楚了。(6)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7)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明确:这些加点的词语的顺序是不能随便调换的。“满腔热情”表现了马克思对革命事业的爱;“坚韧不拔”表现了马克思作为一个革命家的光辉品质,不屈服,不放弃,是爱的升华和深化;“卓有成效”表现了马克思辉煌的革命成果。这三个词语由表达热情到表达行为再到表达结果,层层递进,不可颠倒。“尊敬、爱戴和悼念”就更不能调序了。反复咀嚼,作者真挚而丰富的感情溢于言表。方法点拨:通过揣摩语序,进而揣摩语言。“调序法”是揣摩语言的又一常用的方法。(8)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9)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要求学生自己完成(8)(9)句。明确:“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这个比喻句含蓄且发人深思,它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明敌人对马克思攻击很多,但十分无力;二是说明马克思对敌人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