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资料一、课文补遗普希金把“心灵的辉煌激情”献给了祖国的自由和解放事业。他像“一团熊熊燃烧着的烈火”投身到伟大的斗争中,沉醉于炽热的活动中去:参加文学团体,接触“十二月党人”,编辑《现代人》杂志……不管是被流放,还是受幽禁,诗人始终热情洋溢,精力充沛。这种“燃烧着的烈火”般的热情,成为诗人创作的全部精神力量。他勤于观察和思索,据诗人皇村时代的同学科莫夫斯基回忆说:“不仅在课余的休息时间里,在大休息室里,在皇村那迷人的花园里散步的时候,就是在教室里,甚至在祷告的时候,普希金的头脑里都常常会出现各色各样的诗歌构思。有时候他的脸色就时而阴沉时而开朗……他把自己想到的诗句匆匆写在纸上……通常都是迫不及待地咬着笔杆,皱起眉头,吸起嘴唇,目光里喷射着火焰,默默地读着自己写下的诗句。”这使我们看到普希金在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上洒下的汗水和留下的足迹。在普希金880余首抒情诗中,爱情抒情诗占了相当的比例,诗人把炽热、纯净的感情倾注其中,他的创作体裁多种多样,几乎所有的文学样式他都涉猎、尝试过。正如果戈里所说,“俄罗斯的自然、俄罗斯的灵魂、俄罗斯的语言、俄罗斯的性格”,在普希金的创作中,“反映得那样纯洁,那样净美,正如光学玻璃的凸面上反映出来的风景一样”。如果把“正直”作为普希金的性格特点,“热情”作为他的感情特点的话,那么“勇毅”就是他的精神特点了。对待敌人,他勇毅果敢,这是他晚期思想成熟的重要标志。在沙皇专利的梦魇年代,普希金敢于反抗沙皇,表现了诗人是多么的勇毅果敢啊。1836年冬,统治集团对普希金的迫害更加露骨:暗地唆使先前法国波旁王朝的流亡分子、荷兰驻俄国公使格伦克的义子丹特斯,让他放肆追求诗人的妻子冈察罗娃,到处纠缠她……普希金对此义愤填膺,为了在社会面前捍卫自己的名誉,他决定跟丹特斯决斗。受了重伤的普希金被助手们用雪撬送回了家,诗人的亲友们都聚集在诗人床前,为了避免妻子和朋友们的不安,普希金极力抑制住痛楚和呻吟,他同人们谈话,微笑着让人们安心,这种沉勇精神和对痛苦的忍耐力是罕见而惊人的。给诗人治疗的宫廷医师阿连特说:“我参加过30次战役,看见过许多濒死的人,但是这样的人我却很少看见过……”普希金虽然永远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正直的性格、炽热的感情、勇毅的精神,却时刻在我们心中荡漾。(见《语文报·高中版》)二、课文赏析1.大海;自由精神的见证与象征——普希金《致大海》赏析胡明华《山东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普希金是俄罗斯的一位伟大诗人。他在短短二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八百余首抒情诗。他的抒情诗內容广泛,形式多样,有颂歌、哀歌、情歌。也有讽刺诗、祝辞、风景抒情诗等。他的诗歌语言既活泼、潇洒、豪放,又结构整齐、韵律严谨。他的诗作思想、情感、意境与音乐性浑然一体,堪称美的典范。在这里,我们要赏析的正是他的抒情诗代表作《致大海》。普希金所生活的时期正是十九世纪初俄国沙皇专制最黑暗的时期,但在当时的贵族子弟群体中已广泛传播着先进的自由思想.这些年轻人深受欧洲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潮的影响,对沙皇制度极为不满。普希金就常常和这一群先进青年们聚集在一起。纵谈国事.阅读禁书,他的追求民主与自由的思想也变得越来越强烈。很快,刚直不阿、独立不羁的普希金就因为那些煽动革命情绪、反对专制暴政的诗篇,如《自由颂》《致恰达耶夫》等等而受到沙皇当局的严厉征罚。他先是被流放,后又被软禁。但越是在这样的处境下,普希金对自由的渴望、对黑暗现实的憎恨也就愈来愈强烈。愤懑的感情积聚在他的心头使他无处倾诉,他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学创作中寄幽抒怀。而这一篇《致大海》就是普希金在一八二四年被沙皇软禁在偏僻的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时所创作完成的,它是一篇战斗性的抒情诗。作为一位典型的浪漫主义诗人,普希金同欧洲十九世纪初期的许多浪漫主义诗人一样,他喜欢在诗作中讴歌和赞美大自然,但在这一首《致大海》中,普希金之所以选择大海作为他讴歌。抒情的对象,其中是别有深意的。大海固然是美的,一方面。它有起伏的波浪、磅礴的气势,展现着奔放不羁的、动态的美;另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