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块钱国币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了解独幕剧的结构及矛盾冲突的经过。2.分析剧中人物形象及语言、情节安排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二)能力训练点1.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表演,体现人物身份。2.引导学生通过台词和舞台说明了解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3.体会该剧从女仆不慎打碎主人的一只花瓶起始,到大学生杨长雄故意打碎主人另一只花瓶终结,这样安排结构的巧妙处。(三)德育渗透点1.学习剧中大学生杨长雄的正义感和同情心。2.认识旧时代阔太太身上的霸道和自私。(四)美育渗透点体味形象、生动、富于个性的人物语言,欣赏戏剧蕴含的轻松机智的诙谐和幽默。二、学法引导1.从熟悉情节入手,把握结构特点。全剧情节发展可分三个部分。开端:吴太太骂街,成众找杨长雄下棋。发展:李嫂该不该赔花瓶、该不该典押李嫂的铺盖的争论。高潮:杨长雄打碎另一只花瓶,赔偿吴太太三块钱国币。了解情节后,引出对结构安排的思考,如开头和结尾有何特点?情节发展的一波三折是如何制造出来的?2.体味形象、生动、富于个性的人物语言。女主人唠叨、尖酸刻薄,显示她自私、吝啬、胡搅蛮缠的个性。杨长雄敢想敢说、能言善辩,则表现了他仗义执言、好打抱不平的性格。三、重点、难点与解决办法(一)重点、难点全剧围绕花瓶事件,将大学生杨长雄与女主人吴太太的冲突作为矛盾的焦点,着力描写他们之间的三次交锋。剧本表现了大学生杨长雄的正义感和同情心,揭露了阔太太的自私和狡辩,这是学习的重点,如果不设计大学生杨长雄与女主人吴太太的三次交锋,情节就会单调,而且不足以表现大学生杨长雄的正义感和同情心,也无法显示阔太太的尖酸刻薄和对穷苦人的欺凌压迫,这是学习的难点。(二)解决办法1.了解剧情,分析剧本的矛盾冲突。2.体会情节安排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3.分角色朗读,体会语言对展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指导课前预习,了解剧情及剧本结构。2.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身份及性格。3.分析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3.和《茶馆》的语言作比较。六、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指导学生了解多幕剧和独幕剧的区别。2.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剧本。3.初步了解独幕剧结构严谨、矛盾集中的特点。(二)整体感知1.本剧为独幕讽刺喜剧,剧情简单,人物很少。全剧围绕花瓶事件展示主仆之间、大学生与女主人之间的矛盾冲突。2.简介多幕剧与独幕剧的区别。多幕剧,指按时间的间隔、地点场景的转换或人物关系的变化分成若干大的情节单位、大的段落的戏剧。有时一幕之内还分若干场,场是剧本中小的情节单位或段落。多幕剧类似于长篇小说。因为多幕剧可以通过换幕来展示不同时间和空间的生活场景,因此容量比较大,反映生活的面也比较广。独幕剧,是一种仅有一幕的小型戏剧,兴起于19世纪后期。因为整个剧情要求在一幕之内完成。所以独幕剧情节比较单纯,人物也比较集中。它常常选取一个生活片断,塑造几个人物形象的某方面的性格特征。3.了解剧本展示的矛盾冲突以及完整的发展过程。(三)教学过程1.了解剧情和剧中人物身份。2.分角色朗读剧本,了解该剧矛盾集中的特点。3.分析剧本的矛盾冲突,了解剧本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很完整的过程。分析情节结构:开端:吴太太继续开幕以前的口角,成众来找杨长雄下棋。(虚写女仆打碎花瓶、赔不起、以铺盖抵押、被辞退等情节)发展:围绕李嫂该不该赔花瓶和该不该典押李嫂的铺盖,杨与吴进行正面交锋。高潮:第三次交锋,杨忍无可忍,打碎吴的另一只花瓶。结局:杨长雄无可奈何,赔偿吴三块钱国币。4.指导学生分析矛盾冲突的焦点,本应是女仆与女主人的冲突是如何转移到大学生与女主人的冲突并成为焦点的?剧本着重描写了这个焦点,即他们之间的三次交锋,这些交锋,层次清晰,由发展到高潮,结尾以打碎另一只花瓶解决冲突,收到了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在矛盾冲突中,大学生杨长雄是替女仆说话,义正词严、据理力争,而女主人吴太太胡搅蛮缠、尖酸刻薄,显示了鲜明的性格特征。(四)总结扩展本剧把看似平淡无奇的事件,安排点染得波澜起伏,表现了富有现实意义的主题。(五)布置作业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