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梁襄王孟子见梁襄王一、教学目标[情感目标]1、体悟孟子治世精神。2、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认知目标]1、学习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2、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特点和本文生动的个性语言。二、教学重点1、掌握“就”“卒”“然”“恶”“一”“之”“与”“兴”“御”“人牧”“望”“由”等词语及文言句式。2、孟子用设喻阐述“仁政”的思想特点。三、教学难点1、对孟子“仁政思想”的评论2、引导学生学会比喻说理的方法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法1、朗读体味。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角色语气神情,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及思想内容。2、自读学习,积累文言字词。教学用具幻灯片文字资料一、导入1、前面我们学习了过的有关孟子的两篇古文《齐桓晋文之事》《庄暴见孟子》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孟子给齐宣王开出了什么治国的妙方?明确:保民而王,置民予产,与民同乐。2、今天我们来看看《孟子见梁襄王》给梁襄王开出什么治国药方,首先我们来初步感知一下课文。(板书)二、听录音朗读,注意字音和句读。齐读。正音。恶wu语yu三、质疑。文言文字上有没有障碍?有没有读不懂的词句?生疑问,生解。师点。(如果学生提问得不积极,可说,大家都没有疑问,那么我来考考大家。)四、巩固。老师认为这一课里有一些词句非常重要必须要落实。一人翻译一句,(巩固文言知识点)车轮转起来。)打出幻灯重点词句翻译。①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②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③不嗜杀人者能一之用心爱心专心④天下莫不与也⑤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⑥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⑦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要求学生对重点字词做笔记。过渡:扫清了文字的障碍之后,我们一起来走进孟子的思想。五、课文分析和探讨1、孟子见梁襄王给梁襄王开出什么治国药方?明确:(板书)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为什么?因为这样,天下莫不与也2、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梁襄王能不能一之?不能。在孟子的印象中孟子怎样评价梁襄王?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从孟子的这句话你揣摩出梁襄王是一个怎样的人君呢?明确:惶惑、糊涂、怯懦、不贤明、不够威严,不够谦虚。3、面对这样一个不似人君的梁襄王,孟子用什么方法让梁襄王更容易接受他的高见呢?明确:板书(用喻)在哪一段?请一个学生这一段,其它同学想想这一段用了几个比喻?请你把它概括出来。你认为这两个比喻好不好?为什么能说说理由吗?(请学生挑一个具体讲讲。)明确:每年到了七八月间遇上干旱,田里的麦苗没有水分的滋润,眼看就要枯死了。这时候,艳阳高照的万里晴空突然涌来弥漫水汽的云层,接者充沛的雨水如注的降下来,久旱的枯苗犹如饮到甘露,又有了生气,欣欣然伸直了腰杆,生机勃勃的复活成长起来。春秋战国时的百姓是怎样的处境?这个枯苗的比喻,就是春秋战国时代百姓的处境。战国七雄争霸的时代,社会矛盾日趋激烈,兼并战争日益频繁“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之四方”“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盛于此时者”。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样穷途末路的百姓一旦遇上贤明的人君,君王施恩于民,让他们耕作,让他们安居乐业,他们就会拥戴这个君王。民如枯苗,君泽如雨,百姓一遇人君君,就如枯苗遇雨,孟子说:“其如是,孰能御之?”,便“浡然兴之”不可阻止。人君施行仁政,布施仁爱,百姓就会引领而望之矣(板书)民心如水,流水从高到低,这是无可阻挡的自然规律,用“民之归附,则如“水之就下””来说明民之归附是不可抵挡的。这两个比喻都运用自然界习以为常的现象,生动地阐述了不嗜杀人者统一天下的道理。让我们再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体会一下孟子的用心。4.古人云,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毛泽东说,人民的力量是最强大的。因此孟子斩钉截铁地说:“天下莫不与也”可是当时的人君是怎样的呢?用心爱心专心“今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为什么将统治者说成人牧呢?将人养起来,像牛羊一样,驱赶他们去干什么?征战。今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这些君主太残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