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项脊轩志》作者:韩筱燕《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9年第10期缘起教研组要求我上一节校内公开课,内容是《项脊轩志》。这是经典名篇,在文字上没有多大的障碍,学生凭着注解和工具书能够基本解决。因此我决定个别难的字词在早自修时师生共同解决,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深入文本把握作者情感。过程师:明人王锡爵说《项脊轩志》“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侧之思。溢于言语之外”。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作者归有光是如何来表达他的“欢愉惨恻”的。请自由地诵读全文,找出文中直接点明作者感情的句子。(生自由诵读)生: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师:这个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生齐答:承上启下)是的,也就是说“喜”主要在文章的第一节。而悲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且看作者喜在何处,悲在何处。请一位同学诵读第一节。(一生读)师:本小节中作者为何而喜?生:因为这个项脊轩旧貌换新颜了。(师:请具体说说)“窒仅方丈。可容一人居”说明其小,“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说明其旧,“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说明其暗。而当他修葺之后。就变得明亮了,“室始洞然”;变得环境幽雅了,“旧时栏檐,亦遂增胜”。生:修葺之后,不仅光线好了,环境幽雅了,还在于这个地方安静。“万籁有声”,正是以动写静,如王维的“鸟鸣山更幽”。安静的环境有利于他在轩中读书。生:我觉得此处要表现的喜不仅仅是项脊轩改变了,最主要的是它变得适合归有光在轩中读书了。文中说“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可见他在轩中或高声诵读,或静坐思考。是实实在在地在读书。“小鸟时来啄食”,一个“时”字说明他在轩中呆的时间长,“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可见他读书是刻苦的,你看晚上他都在轩中学习呢。正因为他是个喜欢读书的人,有了这么个幽雅安静的地方读书,才会喜。师:同学们回答的时候都能结合具体文句、字词,非常好。通过作者的描写,特别是“借书满架”到段末部分,我们知道了作者的喜不仅在于狭小、破旧、阴暗的轩变得明亮、幽雅、安静了,还在于在这个轩中,他的读书生活过得富有情趣,怡然自得。然而归有光“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那么是哪些事让他感到悲伤呢?请诵读第二到第五小节。(生齐读)师:让作者感到悲伤所涉及的对象有哪些?生:母亲,祖母,妻子。师:还有补充吗?生:大家庭。师:你是怎么看出大家庭也是他感到悲的一个原因?同样,请结合具体的语句。生:文中说“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庭本来是南北相通,构成一体的,后来到处都是小门墙,这前后的变化,说明大家庭不和睦了。并且,这种不和睦越演越烈,“始为篱,已为墙”,由篱变墙,可见矛盾在加深。还有“东犬西吠”、“鸡栖于厅”,庭院杂乱而喧闹。大家庭分崩离析让他感到很悲伤。师:分析得有道理!你能抓住庭院前后变化,从作者的客观记述中看出其深长感叹。而当作者写到自己的母亲的时候,他的感情外露了,文中有一词大家注意到没有?(生齐答:余泣)好,我们来分析他为何而“泣”。写人物的文章我们学过很多,阅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一些细节。比如《孔乙己》中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老王》中老王“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用心爱心专心生:因为他八岁丧母,对母亲的记忆很少,现在老妪提起。引发他对母亲的想念。师:那如果我把“妪每谓予曰”到“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这段话改成:“尔母爱子女,甚矣!”归有光会“泣”吗?生:不会吧。(师:为什么不会?)文中写到他母亲的时候非常形象。首先是老妪指着一地方说你的母亲曾站在这儿,使归有光觉得面前真站着他的母亲一样;接着又有母亲的动作“叩门扉”,还有她的语言:“儿寒乎?欲食乎?”这些就把一个母亲再现出来了。面一改之后这种味道投了。师:再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生:对儿女关切、呵护、问寒问饥的母亲。师;是的。通过老妪之口,一个关心呵护孩子的母亲形神毕露地表现出来,母亲慈颜犹在,这怎能不让幼年丧母对母亲记忆甚少的归有光黯然泣下?我们再来看他又是如何写祖母的。请同样关注细节。生:“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