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郯城县高二语文《咬文嚼字》教案(1)主备人蔺运侠课型讲授验收结果:合格/需完善时间2011年11月9日分管领导课时第一课时第12周第1课时总第33课时教学目标:一、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二、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三、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重点、难点一、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二、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改意见一、导人新课一提到“咬文嚼字”这个词,人们往往会觉得这是对有些人为了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极大讽刺,很少会想到有什么积极意义。的确,如果你查词典,你会发现词典上的三个解释无一不含贬义。而今天,当你读过了朱光潜先生这篇《咬文嚼字》,你会发现,这个成语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它对我们养成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二、作者介绍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早年曾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香港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并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学会三、感知课文内容,积累重点词语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准确掌握上述词语的音、形、义。四、阅读全文,理清整体思路五、研习作品教师明确:第一部分:用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第一段,第一个例子,体会“你这”与“你是”两种句式的区别。(学生讨论,试组一些句子,逐个体会,再看课文中的论述。)教师明确:从表面上看,两个句子的区别只有一个字,但表达效果不大相同,初步说明文字与思想是有关系的。另外,文章从一个例子引入正题,使得作者观点更具有说服力。第二段:又举了《水浒传》和《红楼梦》里的例子,对“你这”句式进行进一步推敲(让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明确:这一段从表面上看是在辨析“这”与“是”的区别,为下一部分引出作者观点作必要铺垫。第三、第四段,论述了咬文嚼字的真正内涵,并以《史记》为例。指出要重视思想和情感六、分析评价课文观点1.如何评价“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学生浏览课文,画出下列词语:1.援例2.锱铢必较3.斟酌4.镞词藻1.学生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课文第一部分各自然段之间什么关系?学生讨沦。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这种观点?学生讨论。七、布置作业1.读课文.仔细体会作;旨的创作主张。2.积累重点词浯。3.从学过的文字中,举一两个例子说明“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是从根本上抓住了文字的实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即“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应先从思想感情人手,以表达最恰当的思想感情为最终目的,再去进一步斟酌文字,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搞表面文章。小结(教学反思)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板书设计:咬文嚼字一、读二、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