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教案二次备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目标:1.了解苏词艺术风格的多样性。2.真情出质文,体会文章表达的艺术。3.体会作者深婉缠绵的思想感情。4.掌握比较法、朗读法、等常用的诗歌鉴赏方法。教学重点:1.注意文中想象艺术的运用。2.把握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1.把握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著名作家方方写过一篇文章《喜欢苏东坡》,弄得丈夫有些吃醋,酸溜溜地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方方回答:当然,只要苏东坡肯娶我。可见苏轼在女孩子心目中还是很有市场的。他的魅力何在呢?在你心目中苏轼是一个什么形象?结合学过的诗句回答。(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②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③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江城子密州出猎》……)(形象:豪放、豁达、浪漫、幽默)今天来体会苏轼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为什么要学习古典诗歌?二、背景简介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据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清朗,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可召清高之人饮此花下。”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可见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用心爱心专心助。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这对诗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简介花间词和南唐词三、教师范读。四、鉴赏诗歌1、①问:写“梦”,上阕是写梦吗?是否可以删除?在预习的基础上回答。答:不能,是一个情感铺垫。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阕的“夜有所梦”了。②问:“十年生死两茫茫。”平心而论,十年不短,也不算太长。对作者来说长不长?为什么?答:如果是活着分手,即使山遥水阔,世事茫茫,总有重新晤面的希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而今是隔着生死的界线,死者对人间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的对逝者呢,不也是同样的吗?生离死别③问:“茫茫”看不清楚?为何看不清?答:黄泉生路,人各一方,无从知晓。花落人亡两不知。④问:有人说,文章中出现了一些逻辑问题。是不是思念过度,精神受了刺激。下面请同学思考这些问题。ⅰ.“不思量,自难忘”可是为什么在“自难忘”之上加了“不思量”?这不显得有点矛盾吗?(“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所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一叙述的跌宕,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ⅱ.作者说自己“尘”,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仅仅是胡子多了些,不洗脸,又是什么让他早生华发呢?)(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用心爱心专心霜”了。“为伊消得人憔悴”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的风尘、情感的风尘,“鬓如霜”是艰难苦恨烦霜鬓,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2、下阕首五句为第一个层次。请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行描绘,加入想象,越细腻逼真越好。还是那个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那亲切而又熟悉的小窗,终于见到魂牵梦萦的你,那个娇小温柔的你,你还在对镜梳妆,还没有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