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文言文词类活用的现象(主要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和特殊句式。2、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3、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4、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重点、难点1、掌握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2、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教学方法这篇课文短小精悍,意旨鲜明,阐述的道理比较简单,布局谋篇也不复杂,可以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教师的简要提示读懂课文。引导学生阅读中结合语境揣摩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词类活用。这篇课文与《六国论》都是史论,都是借古讽今之作,又是同时代的作品,可以进行比较阅读。学生活动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揣摩语言,在朗读中体会课文充沛的语势和酣畅的文气。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二、简介作者: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文忠。庐陵(今江西省吉安)人。唐宋八大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实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他和韩愈等倡导了古文运动。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三、文题讲解课文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伶人──乐工,伶人做了官称为伶官。《伶官传》记叙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败政乱国的史实。按照《新五代史》的编写体例,多数传文的开头都有一段序论,用来表述作者对所记史实的感想和议论。《伶官传》的开头也有这样一段序论,由于写得比较出色,因此,后代有人让它独立成篇,编入古文选本,同时又加上一个标题,叫《五代史伶官传序》或简称《伶官传序》。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契领地评述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文用心爱心专心115号编辑章的内容。四、背景简介五代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徘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兴亡的原因。五、打开课件配乐朗诵按钮或教师示范朗读。六、要求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感情。七、先由学生讨论整理文言知识,教师串讲疏通课文。八、理清作者思路,把握文章结构本文共四段,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这一立论的根据。文章以“呜呼”的感叹突兀而起,一起笔就发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接着用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一叹一问,一退一进,不仅使论点醒人耳目,而且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接着点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说明立论的历史根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这一“得”一“失”,与论点中的一“盛”一“衰”相应,并领起下文。第二部分(第二、三段),论证中心论点。第二段承上叙事,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这一段以“三矢”贯穿前后,分两层来写。第一层是庄宗接受遗命,先写晋王赐三矢,次写晋王遗命,详细交待赐矢原因,再写庄宗将三矢“受而藏之”;第二层是庄宗执行遗命,写庄宗出师、征战以三矢励志,大告成功,还三矢于先王。其中着力写庄宗对三矢的恭谨态度。从庄宗“受而藏之于庙”,以及“其后用兵”的举动,可以看出他接受遗命,矢志复仇的决心和意志,这正是他得天下的原因。“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