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研究结课论文学号:13100174082姓名:孙浩庆专业:小学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综述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本文综述了中国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和方法,论述了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机制。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影响因素防护措施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是社会正处在转型期,各种观念的冲突,利益的选择,尤其是一些社会不良现象,使得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诸多矛盾。大学生正值青春期,世界观、人生观正在逐步形成,心理尚不成熟,情绪波动较大。步入大学校园,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第一次离开家,离开父母,初次尝试独立生活。面对生活环境的突变,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的增大,人生理想和现实矛盾等诸多问题,许多人因苦无良策或处理不当,而陷入困惑、焦虑、失望和痛苦之中。这使得大学生人格弱点浮现出来,形成心理问题,更有甚者表现出激烈或异常的行为。根据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和王建中教授运用“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16PF),“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o)作为测量工具,抽样选取北京市23所高校60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其中16.51%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目前,大学生己成为心理问题和疾患的高发人群。根据调查显示:大学生中有49.2%的人表现出焦虑,48.4%的人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还有31.7%,32.5%和34.9%的人表现出冲动、消极和懒散。其他诸如紧张、偏执、失眠、孤独冷漠和思维凌乱等都达到了20%以上。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中国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要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就必须根据他们的实际,分析他们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1.生活因素。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小皇帝”“小公主”,可以说是要风得风,要雨给雨。但在大学里,大家都是平等的,在丧失了对父母的完全的依赖,由一家的焦点突然变成班级里平凡的一员,多少会给心理造成一些影响。而且现在大多数学生上大学前都没有住校经历,没有与他人共居一室的生活经验、而这种亲密接触显然就会产生一系列冲突问题、在面对这些问题时,他们大都以一种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来看待或者处理。但是这种自私自利,处处要人迁就,不以诚待人,只会激化矛盾,导致部分学生出现一些负面心理问题,这其中主要的问题就是挫折感和自卑心理。2.学习因素。大学生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好好学习,出人头地,不仅是他们自己的事,而且关系着全家的前途和命运。进入大学后,大学生在学业上面临的主要问题是:(1)学习压力大。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在大量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参加普通话培训、计算机过级、英语过级等。有些学生为了保住高中时代的佼佼者地位,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学习负荷过大,长期处于紧张的学习气氛之中,必然导致他们精神压力过大,心理负担过重。(2)学习目的不明确。大多数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对大学各专业认识不足,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缺乏规划。因此,进入大学后发现自己对所学专业知识缺乏兴趣,更有甚者抵触厌恶,产生厌学情绪。没有兴趣的学习是痛苦的,如此这般敷衍应付日常的学习任务,视学习为苦差事,更加重了大学生精神上的压抑、心理上的迷茫、有些学生明显感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