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3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学生能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4、了解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及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5、诵读古诗,能体会故事蕴含的思想感情。对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有一定的认识。并通过古诗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学生从古诗中获得美的熏陶,提高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复杂的情绪。【教学准备】:字卡、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一首古诗?同学们还记得吗?生:《元日》师:好,那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元日》生:同学齐背诵师:同学们背的真不错,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一首新的古诗,请同学们看图片(播放古典音乐,使同学们带入学习古诗状态播放有关清明古诗的图片)师:同学们,你们在这张图片看到了什么呢?他们都在干什么呢?生:自由回答(老师补充)师:我们传统节日里,有一天是清明节,清明节人们都是干什么的啊生:自由回答师:清明节是人们踏青扫墓的日子。古时候有位叫杜牧的诗人,就在今天写了一首诗,同学们知道叫什么吗?学生说,教师顺势板书:清明杜牧二、知识储备1、指名读课题——清明杜牧师:哪位同学知道清明节的相关内容?生:自由回答师:总结—清明节: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我国古代在清明节这天除扫墓祭祖外,还有荡秋千、踏青游春、放风筝、蹴鞠等习俗。2、走进作者师:有关诗人杜牧,同学们你们有多少了解呢,谁来说一说?生:自由回答师:总结—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唐代晚期的著名诗人。人们把他和杜甫并提,称他为“小杜”,称杜甫为“老杜”。“小杜”有才华,有抱负,写诗喜欢评今论古,抒发军事、政治见解。他有不少描写山水风光的小诗,名朗秀丽,清新自然,深受读者喜爱。三、初读古诗1、听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读准字词,把握诗歌朗读节奏。2、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四、赏析古诗1、学生字,注意“魂、酒、牧”的读音及写法(出示字卡)师:同学们,在写这三个字时大家要注意哪些笔画呢?注意:魂字最后两笔是撇折、点;酒字里面有一个小短横;牧字右边是反文旁。2、老师范读3、学生齐读4、指名读(三名),老师点评,强调停顿。5、分析古诗前两句师:哪位同学可以说说,路上行人为什么“欲断魂”?(同学发言)师总结:是的,因为他们在清明节这一天祭拜亲人,所以心情十分悲痛。6、诗词讲解师: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小组成员之间试着说一说这首诗的含义(小组讨论诗意,然后汇报)师:好,哪位同学可以试着说一说前两句的内容?(同学发言)师:清明节这天,下起了纷纷扬扬的春雨,路上的行人心情更加愁闷,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师:这个画面是谁看到的呀?生:杜牧师:清明的时候本是春暖花开的季节,人们都去祭祖踏青,可在这亲情色彩浓郁的日子,作者独身在外,又被雨给淋湿了,无处躲雨,心情愁闷,那么诗人会怎样调节自己的情绪呢?我们接着往下看。生: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师:此刻,杜牧的心情如何呢?生:不好、伤心、悲痛……师:此刻心情不好的杜牧特别想做什么呢?生:喝酒师:你们怎么知道的呀?生:借问酒家何处有?师:那后两句什么意思呀?谁来说说?(请同学回答)师:向牧童询问哪里有酒家可以歇脚,他指了指远处杏花盛开的小村庄。师:是的,这首《清明》写出了杜牧在清明节这天的所见、所感。同学们,他最先看到了什么呢?圈一圈。生:雨纷纷、路上行人。师:是呀,雨纷纷。“雨纷纷”写的是当时春雨淅沥的意境,写的是当时的天气。清明节是与亲友游玩踏青或扫墓的日子,可是杜牧却孤身独行,触景伤怀,复杂的情感可想而知。诗人没有直接说自己难过的心情,而是怎么说的呢?生:路上行人欲断魂师:是呀,诗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用“雨纷纷”形容雨中行路人复杂的心情,也写出了自己的低迷感伤。同学们,诗中的杜牧一直沉迷于这种感伤之中吗?生:没有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