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摘要:地震具有突发性,且可预见性低,因此应以贯彻预防为主要方针,而其最根本的就是要搞好抗震设防和提高现代高层建筑抗震能力。本文从多个角度的建筑抗震设计方法,建筑抗震概念设计两方面进行概述。地震是自然灾害在我国比较常见的之一,它的特点是突发性强,破坏性和可预见性低,所以为了增强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一定要科学合理的抗震设计,有效提高现代建筑的抗震性能,以预防为主,从根本上有效保证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如何尽量减少地震所造成的破坏和损失。一、建筑抗震概念设计地震是一种难以把握的随机振动,其自身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对于准确预测房屋遭遇的参数和特性无非是现代建筑科技的挑战。抗震在结构分析方面仍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例如未充分考虑非弹性性质,空间结构作用和阻尼变化,材料实效等诸多因素,因此抗震设计不能完全依赖计算得到的结果。长期抗震经验总结的抗震工程基本概念和抗震工程的基本理论应是抗震问题的基本立足点,同时也是良好结构性能的决定因素。1建筑场地的选择地震中经常出现的“轻灾区有重灾,重灾区有轻灾的现象,就是由于地震对房屋的破坏不只是在结构上还有对房屋周围场地条件的破坏。例如地基土的不均匀沉陷滑坡,粉土沙土液化,地表的错动与地裂。抗震设防区的建筑工程场地选择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1)密实均匀的中硬场地土和开阔平坦的坚硬场地土是建筑抗震有利地段的最好选择。(2)避开对建筑抗震的不利地段,例如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河岸和边坡边缘、采矿区、软弱场地土、非岩质陡坡、在平面分布上岩性状态成因明显不均匀的场地土。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主要方法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所采用的方法是多样的,在抗震设计过程中不但要设计出完美的方案,还应该做好建筑物的补救措施。因此,通常建筑师在抗震设计过程中需要进行综合分析,合理的对结构的布置与材料使用进行探讨,这将直接影响到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效果。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要合情合理,不偷工减料,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的减轻地震带来的破坏。1、建筑抗震结构体系的选择建筑的抗震结构体系是建筑结构设计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建筑结构方案的选择是否合理对整个建筑的安全性与经济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来看,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1)建筑结构体系应该尽量避免由于部分结构或作建筑构件破坏而造成整个结构失去抗震能力,甚至失去其自身的承载能力。抗震结构设计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求结构具有足够的赘余度以及内力的重分配能力,即使由于地震而使得建筑结构的部分构件丧失,其他的构件依然可以承担其建筑载荷的能力,保证整个结构的稳定性;(2)建筑的结构体系应具有清晰的计算简图以及科学的地震力传递途径。在该过程中,竖向构建布置时要尽量使得其在垂直载荷力的作用下应力水平趋于均匀。建筑屋盖梁系的布置应该通过最短的途径传递至竖向构件的墙、柱结构中,而且尽量保证其上部结构竖向构件传来的垂直重力载荷通过一到两层转换层的转换。同时,整个结构的抗侧力体系也应该予以明确,通过有框架、剪力强、简体与支撑等形成,其应该尽量贯通使用,使得其竖向载荷尽量均匀;(3)建筑结构体系必须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其良好的变形能力能够很好的消耗地震能量。且建筑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能够很好的对其塑性内力重新分布,可以更加充分的发挥其耗散地震能量的作用;(4)应该保证建筑结构体系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通过合理分布强度和刚度使得建筑局部不会出现被削弱或突变的问题,从而有效控制了应力集中或者塑性变形的问题。同时,框架结构设计要保证节点不会被破坏,对于结构薄弱的部位,可以适当采取提高抗震能力的相关措施。2、合理选择结构形式当前,我国建筑所使用的结构形式主要包括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混凝土结构与全钢结构几种。在抗震设计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地震区域以及需要的抗烈度能力选择对应的结构形式。其中,钢筋混凝土具有较强的柔性,使得其具有较强的变形能力,而且承载能力较高,因此其具有较强的抗震能力。在选择抗震结构方案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建筑的功能需要以及抗震要求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