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国卫办科教发〔2014〕48号)骨科学是一门涉及面广、整体性强的临床医学,与临床各科关系密切。通过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能够对骨科常见疾病进行诊断、治疗、预防及随访,对骨科少见或疑难病症的诊断与治疗、急症和危重病症的急救与抢救具备初步认识和经验。骨科主要包括创伤骨科、关节与矫形外科、脊柱外科、运动医学、手外科、足踝外科、骨肿瘤、小儿骨科等亚专业。一、培训目标能够掌握正确的临床工作方法,准确采集病史、规范体格检查、正确书写病历,基本掌握骨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和处理;熟悉各轮转科室诊疗常规(包括诊疗技术),能够比较熟悉骨科手术操作技能,在上级医师指导下能够完成中等难度的骨科手术,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束后进行骨科亚专业的深入学习和骨科住院总医师工作奠定基础。培训结束时,住院医师能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际沟通能力,具有独立从事骨科临床工作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科研和外语交流能力。二、培训方法采取在骨科(专业)科室及其他相关科室轮转的形式进行。通过管理病人、参加门、急诊工作和各种教学活动,完成规定的病种和基本技能操作数量,学习骨科及相关外科的专业理论知识;认真填写《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登记手册》;规范地书写病历;低年资住院医师参与见习/实习医生的骨科临床教学工作,高年资医师指导低年资医师。在骨科(专业)科室及其他相关科室轮转具体安排如下表。相关科室包括医学影像科、普通外科、胸外科、神经外科、急诊科、麻醉科、外科重症监护室、康复科。手外科、小儿骨科、骨软组织肿瘤科、骨科康复可根据医院科室情况进行相应调整,由于多数培训基地不单独设立足踝外科,故在本培训细则中将足踝外科合并入关节与矫形外科。三、培训内容与要求(一)放射影像科(3个月,X射线、CT、MRI各轮转1个月)1.轮转目的掌握:全身各骨关节的X射线、CT、磁共振的正常解剖学图像。熟悉:全身各骨关节骨折、脱位、骨病等的X射线、CT、MRI图像诊断。了解:X射线、CT、MRI的基本知识及人体各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诊断;X射线、CT、MRI的检查法。2.基本要求(1)病种及例数要求(2)基本技能操作及例数要求(二)普通外科(3个月)1.轮转目的掌握:外科手术操作基本技能(手术切开、显露、缝合、结扎、止血、无菌术等技能);手术后重症患者监测技术的基本方法和临床应用;临床合理用血相关知识。熟悉:外科学基础知识及理论;术后危重患者、失血休克、感染休克等的急救程序、方法及常用的急救用药的用法、用量和不良反应。了解:外科常见病、多发病、急腹症及腹部外伤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2.基本要求(1)病种和例数要求(2)临床操作技术要求①书写住院病历不少于10份;书写大病历不少于3份。②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完成以下手术及例数。③参加以下手术及例数。(三)胸外科(1个月,可选)1.轮转目的掌握:胸部常见闭合性和开放性损伤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及处理;正常胸片与异常胸片的识别。熟悉:胸腔穿刺术、胸腔闭式引流术的操作要点。了解:胸腔镜操作技术。2.基本要求(1)病种及例数要求(2)临床操作技术要求①书写住院病历不少于3份;书写大病历不少于1份。②参加以下手术及例数。(四)急诊科(1个月)1.轮转目的掌握:急诊医学临床工作特点,学习“判断、处理、诊断、治疗”的临床思维模式;严重多发伤、复合伤等危急情况的应急处理原则;开放伤口的清创缝合;骨折的复位和内固定;胸痛、腹痛、晕厥、意识障碍等常见症状的鉴别诊断与急救处理;常见急症辅助检查尤其是X射线片和CT的选择指征、结果判断及临床意义;常用急救药物的适应证、作用、不良反应及使用方法;常用急救设备与诊疗技术(如心电图、心肺复苏术)的操作、适应证和临床意义。熟悉:各种休克、外科感染性疾病、急腹症等常见急症的诊断与急救处理。了解:各种急救的最新技术与治疗方法。2.基本要求(1)病种及例数要求(2)临床操作技术要求(五)麻醉科(2个月)1.轮转目的掌握:气管插管技术、气管插管术难易程度的判断及快速气管插管的操作方法;各种麻醉的适应证。熟悉:常用镇静镇痛药、肌肉松驰药的适应证、药物选择和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