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青山不老教案设计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以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为总目标,正确把握语文的人文性、实践性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因此,本教学过程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小组讨论来学习课文。教学中我设计了“品读奇迹一一感受环境一一品析老人”三个层次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挖掘,努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感悟和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和绿色山林的视频课件。2.学生准备:(1)预习、自学课文。(2)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状况的文字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看图质疑导入1.课件出示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是的,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2.出示一幅茂密的山林图片。但是这里的一些地方现在却不同了,这回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茂密的山林。)3.引发质疑:这样的改变简直就是一个奇迹,看到这样的奇迹,你有什么疑问吗?(预设: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变?是谁创造了这个奇迹?)4.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梁衡走进西北,在课文《青山不老》中寻找答案。(板书课文题目)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感受两幅不同的图画,旨在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问题的积极性。二、出示自学提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1.出示自学提示:(1)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2)谁?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创造的?(找出相关的段落用笔画出有关语句。)2.学生自主读文,结合自学提示展开自学。3.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明确要求,教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三、检测预习情况1.抽生读词语:肆虐盘踞险恶绿洲治理劲挺荡漾领悟宏伟归宿如臂如股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山川共存日月同辉2.师:谁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设计意图:交流学习生词和文章的主要内容,为深入解析课文奠定基础。四、以文入情,品读“奇迹”1•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着地坚守着大山。那么,这位老人究竟创造了怎样的奇迹?2.指名学生汇报:(1)出示: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①引导学生想象:一亩约667平方米,一间教室50平方米,3700亩相当于几个我们教室那么大?4万9千多个。可见有多大啊!②这么浩大的工程,老人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多么令人敬佩啊!带着这种“了不起”的感情,齐读。(2)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老人创造的这一奇迹呢?①出示: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②这景色美吗?这个比喻句把比作,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想象,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③指导朗读: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心情读此段?(赞美、欣喜)齐读。④出示句子: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师:是啊,这是一片美丽、充满生机、绿意盎然的青山。这还是一片怎样的青山?(坚强、勇敢、生命力顽强。)齐读,读出勇敢、坚强的语气。⑤师:是啊,这不仅是一片美丽的青山,更是守住这方水土的青山,守住人们生存希望的青山!设计意图:充分让学生来感悟文本,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特别注意在学生感悟后的悟读深化,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直接交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让学生感受“奇迹”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感悟、朗读能力,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五、感受“环境”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1.了解大环境。(1)让学生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2)出示:“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