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物质世界的尺度、质量和密度第一节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一、教学背景分析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这样的:“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本节课需要大致了解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基本尺度;知道长度和体积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和量筒测物体的长度和体积。教材重点介绍了长度和体积的单位和测量,这些知识是学习物质的一种属性——密度的基础。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对长度和体积具有一定的基础,但是缺乏正确性和规范性,特别是测量工具使用的细节;对于单位换算,由于学生科学计数法应用不熟练,会给单位换算带来一定的麻烦。总之,本节课的内容学习起来难度不大,但要从物理的角度去重新学习长度。对于物质的几何尺度,主要让学生建立任何物体都有一定的尺度,都占有一定的空间的概念;在学习长度测量时,学生原有的知识会影响到新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学生很容易忘记在读数时要同时读出准确值和估计值,在教学中应多强调多练习;体积的测量主要学习量筒(杯)的使用。在学生掌握了这两种基本测量的基础上,还要注重测量方法的灵活运用,为密度的测量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节内容是初中物理实验测量的基础。尽管物理测量会涉及各种不同的量和测量工具,但在技能和方法上有很多共同之处。例如,需知道测量工具的量程和分度值,观察示数的方法相似,需同时记录数值和单位等,通过测量活动应注意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按实际测量进行记录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这也是以后从事任何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教材中还渗透了一些特殊的测量方法,让人豁然开朗,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二、教学目标1.能说出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排序以及一些基本尺度的数量级。2.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m和常用单位km、m、dm、cm、mm、pm、nm等之间的换算关系,并对m、dm、cm、mm等常2用的长度单位形成具体观念。3.知道体积的单位m3、dm3、cm3、mm3、L、mL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并形成具体的观念。4.知道长度测量的常用工具是刻度尺,会恰当地选择和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明确正确使用刻度尺应做到四点,“放正紧靠、视线正对、注意估读、带好单位”。5.知道用刻度尺测量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会正确使用量筒(杯)测量液体的体积和不规则固体的体积,知道应用量筒测量读数时,视线要与凹形水面的底相平,或与凸形水银面的顶相平。6.体验和感悟在日常生活、科学技术中经常要知道物体的尺度,要知道物体的尺度必须进行测量,测量时必须要有统一的测量标准、恰当的测量工具和正确的测量方法,体验刻度尺使用时的放法、视线的看法、读数的方法、记录的方法;量筒(杯)的读数方法。7.能根据日常经验或物品去大致估测物体的长度;能根据日常经验或物品去大致估测物体的体积。8.初步了解测量有误差,知道误差和错误不同,误差是只能减小不能避免的,而错误是应该完全避免的。9.知道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是减小人为因素造成误差的方法。10.通过学习长度、体积的测量知识,体会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养成细致、严谨的学习习惯。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刻度尺和量筒、量杯的使用。教学难点:1.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2.长度和体积单位的换算。四、教学过程1.教学引入提出问题:你知道教室的门大约有多高?太阳离我们有多远?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多高?中国的长江有多长?你看到过最小的物体有多小?激发学生思考,3引入“物质世界的几何尺度”。物质世界的几何尺度是使学生对整个物质世界的尺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展示图片: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中国最长的河流长江的长度,地球的半径,人眼能分辨出沙粒、头发等微小物体的直径,这是学生身边熟悉的一些物体的尺度。展示图片:太阳和地球的距离,仙女座大星云的直径,人们目前可以观察到宇宙的范围,组成生物的基本单位细胞的大小,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电子、和其他基本微粒的尺度,这是学生不太熟悉、了解较少的一些物体尺度。这样学生可以对物质世界尺度的数量级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为此教材通过图2-5用一条蛇从头到尾来形象地表示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