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第二课时一、检查课后思考情况:二、复述故事,分析课文(教师用小黑板出示思考题):请一位同学复述第1、2段的内容。1、思考: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混然众人矣”。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负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三、小组讨论齐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1、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采用了议论的形式。2、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仅指什么?“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3、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世”,揭示仲永才能混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四、感悟语言:1、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使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五、齐读全文,理解主旨:六、语言表达训练: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要求:①、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②、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③、时间在2分钟左右。七、作业设计:1、完成课后练习三。2、抄写生字词。八、板书设计:5伤仲永王安石指物作诗立就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五岁)(十二三岁)(二十岁)(父)不使学借物说理后天教育关键成才九、教后反思:成长的烦恼“成长的烦恼”课程标准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教学中紧扣“成长”这一主题,设计了三项活动:1、说一说自己的烦恼(要求将自己成长中的烦恼,列出清单,再将其中最苦恼的一件或几件事加以分析,与同学交流后写成日记)。2、妈妈(爸爸、老师、朋友……)少年时期的烦恼(要求以小记者身份长感采访自己周围的成年人的烦恼,并将采访内容写成作文)。3、替朋友解脱烦恼(要求以书信形式为一个遇到烦恼的朋友设身处地化解烦恼)。这三项活动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能激发他们参与的兴趣,并能为他们运用语文能力提供充分的素材,即使是在初三年级的特殊阶段特殊日子里。活动目标:1、认识自我,正确对待成长中的烦恼,树立正确的人生关和价值取向,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自我和生活,形成健全的人格。2、了解他人的烦恼,能从多角度重新审视并评价自我。3、学会沟通与理解,增进同学间互相合作,相互信任的友好关系,能帮人解脱烦恼。活动重难点:1、能正确表达感受、心理和体会。2、能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知事物,激发热爱生活的情趣和写作的欲望,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活动实施:活动时间:一课时。一、活动准备:1、列出自己最困惑和烦恼的事,分析原因及其影响,并想象在别人遇到同样烦恼时,你会提供什么建议,寻找克服烦恼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