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案例任海林【教学背景】常常听到老师抱怨学生写作水平低下,也常常听到老师慨叹作文教学之不易。我们常常只是陶醉于一篇篇经典作品带给我们阅读上的快感,却漠视了经典的永恒魅力还在于那作品中的人与事,情与理常常激起我们的共鸣,可以让我们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并有想和作者一起在文字间倾吐真情的愿望。同时,经典作品又是我们模仿借鉴的写作蓝本,可以让我们秉着拿来主义的思想,从中悟得写法,为我所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正是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的童真童趣不仅能引起学生生活与情感的共鸣,更为学生搭建了“怀揣一颗童心,用纯真写童年”的写作方法。【教学目标】体验鲁迅先生的一份童真,感受其中的一份童趣,激发起自己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并能学习鲁迅先生在淡淡的叙述中,用最真的语言反映最真的童年生活的笔法,抒写自己的童年。【教学流程】一、导语设计童年就像飘逝的雪花,虽然离我们远去,但永远纯洁无暇;童年又像一幅美丽的画,永远走不出记忆的画框。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46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往事,心怀着一份温情,写下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今天这节课,我们有两个任务:走进鲁迅的童年,感受童真;走进自己的童年,抒写童趣。二、走进百草园,感受鲁迅的童心1感知“百草园”之乐。朗读文章“百草园”部分,思考:作家在第一段中说“百草园在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百草园“乐”在哪里?明确:“乐”在春夏秋季,百草园景色秀美;“乐”在听长妈妈讲故事,惊险神秘;“乐”在冬季的雪地里,和闰土父亲学捕鸟,充满情趣。2.探究“百草园”写法。品读春夏秋季的百草园,想想作家怎么能把记忆中的百草园写得如此真切动人。写法导引一:平凡的景物,充满童真的描写。引导:作家为我们描写了哪些景物?又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明确:作家捕捉到了百草园里各种植物、动物的具体特征,运用简练的文字,准确地将其再现于笔端。写植物:菜畦、桑葚,用碧绿,紫红点染,突出其斑斓的色彩;描写石井栏,用光滑形容,写出它的质地;高大的皂荚树、肥胖的黄蜂,臃肿的何首乌根,还有那“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的覆盆子,着力写出它们的体态、造型。写动物,黄蜂因其肥胖,所以“伏”在菜花上;叫天子轻捷,因而“直窜向云霄”;写油蛉“低唱”、蟋蟀们“弹琴”,拟人的修辞突出其轻柔悦耳的声音。景物很平凡,极常见。甚至在成人的世界里,那些景物实在不值得欣赏。但作者站在一个儿童的世界里,用一双纯净的眼睛看世界,于是,就连破烂颓圮的泥墙根一带都有无限的乐趣。一个荒凉的普通园子,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一幅美丽而立体的画面。既有斑斓的色彩,还有悦耳的虫鸣。一“伏”,一“窜”,一“唱”,一“弹”,这是独属于孩子的对事物的认知,真是精妙啊。写法导引二:平凡的生活,饱蘸童心的回忆。引导:作家回忆了在百草园中的哪些趣事?作者又是怎样写这些趣事的。明确:略写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四件小事。详写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和雪地捕鸟两件事。这些事情,平平凡凡,却强烈地引起我们情感的共鸣。这样的一幕幕,仿佛我们也曾亲历过。“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玩法新奇;“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这样的举动和心理,非儿童莫属。听完长妈妈讲述的关于美女蛇的故事,让年幼的“我”很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可笑的孩子。再看雪地捕鸟,“扫开”、“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准确而传神地写出捕鸟的过程。用词准确、层次分明。但我们还应该关注这样的句子:“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寥寥几笔,就让我们窥视到一个充满好奇,充满渴望,但最终却为“捉住的不过三四只”而黯然神伤的孩童的真实心理。于是便要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