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第一课时一、以提问引发兴趣,导人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着甘为孺子牛”这句诗出自哪里吗?它写出了鲁迅先生什么样的思想品德?(指名学生回答)对,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他关心劳动人民和进步青年。《~面》叙述的就是鲁迅先生关心一个素昧平生的进步青年的故事,这位当年得到过鲁迅先生帮助的青年就是本文的作者阿累。板书标题、作者,简介作者。阿累:真名朱凡,原名朱一苇。1909年生,江苏涟水县人。抗战开始,便在部队和地方做文教和行政工作,解放后历任湖南革命大学副校长,省文教厅厅长,省委宣传部部长,湖南大学校长。1983年离休,此文写于鲁迅逝世的当月,表达出作者对逝者的沉痛哀悼和崇敬之情。二、听课文朗读录音,要求:1.听准字音;体会感情;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2.画出文中表示时间和地点的句子。三、课堂练习。1.给加粗的字注音,然后齐读三遍。地窖()赫然)窘相)颓唐)熏黑()憎恶()虐待()恣情()揩油()摩挲()踌躇()2.按时间顺序复述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1932年秋天——一天中午——还要等半个钟头的样子——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1936年10月。事情的起因:因接班还要等半个钟头,到内山书店躲雨,歇歇。经过:翻看书籍,内山老板殷勤接待,买书缺钱,与鲁迅会面、交谈并接受赠书。结果:从“一面”中受到巨大的鼓舞和影响。四、理清文章叙事的结构。全文共43个自然段,以空行隔开,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38段)叙述会面,以叙为主,将见面全过程分为三个层次:一层(l二段)交代会面时时间、地点、作者的身份和事情的起因。二层(3—17段)记叙内山老板的热情接待和作者买书缺钱的困难。三层(18--38段)详细描写同鲁迅先生的一次会面。第二部分(39----43段)写“一面”对作者的巨大鼓舞和影响,以议为主。五、总结本节课。这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扫除了阅读课文的障碍,并且理清了文章的叙述顺序和线索。为下堂课分析课文主要内容作了铺垫。六、布置作业。1.抄写今天所学字词。2.预习课文:找出文中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并作评点。第二课时一、分析外貌描写,突出鲁迅的形象。1.先在文中找出描写鲁迅先生外貌的句子,然后朗读一遍。2.试列表比较每次外貌描写的异同。文中先后六次写到了鲁迅先生的外貌。①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枝烟嘴,跟着那火光的一亮一亮,腾起一阵一阵烟雾。②他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狠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字。③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④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⑤我又仔细看他的脸——瘦!③放到他手里——他的手多瘦啊!这些外貌描写由远及近,从粗到细,由整体到部分,使人物形象随着“我”的观察和感受,逐渐丰满清晰起来。第①次是在远处,在暗中,“我”无意中“望了一下”,因而形象“模糊”,只是粗线条从整体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龄、衣着和抽烟的神态。第②次是在近处,是“我”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刻画比较具体细致,重点描写了人物面容和精神,形神兼备地表现了人物的形象、气质。第③次更近了,作者面对面地“惊异”地望着鲁迅,不仅观察更细致,而且把前两次没有观察到的细微特点补写出来。如第一次只看出长衫的颜色,这次连质料是“羽纱”的也分辨出来了;第一次只看见烟嘴上的火花和烟雾,这次连烟嘴是黄色的、一头已经“熏黑”也看清了。这次还把人物的头部和全身结合起来写,使形象更完整清晰。另外第③⑤6次只突出了他身体的某一部分特征,就像一个个的特写镜头。这六次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想一想:这些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突出了鲁迅先生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表达出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限敬仰之情。二、仔细品味语言,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