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教案——三国、两晋、南北朝[阶段特征]线索和阶段特征:本单元包括三国、两晋、南北朝.也称魏晋南北朝,从220年到589年。在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局部统一。在此基础上西晋完成全国统一。由于士族官僚的日益腐化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及民族矛盾的激化,西晋短期而亡。取而代之的是东晋和十六国的对峙,继之是南北朝的并存。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封建国家大分裂,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农民对地主的封建依附关系加强,经济制度方面出现了一系列新制度。士族门阀势力膨胀;民族关系方面出现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迁徙和大融合;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解放,取得了一系列成就。(1)政治:本阶段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乱世。秦汉以来封建的大一统局面被打破,其间虽有西晋的短期统一,但分裂是这一时期政治的主要特点。这是东汉以来分散的封建豪强地主经济的产物。至魏晋时期,豪强地主上层又发展为士族。东晋南朝时期,士族制度获得充分发展,士族控制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并垄断了仕途,其腐朽统治是阻碍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国家统一的政治基础。而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南北经济的明显差异,也使南北政治统一缺乏必要的经济条件。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之间以及各少数民族内部明显的民族差异,也妨碍着国家统一。(2)经济:本阶段最重要的经济现象是江南经济的开发,使中国古代社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朝以前,中国经济重心位于黄河流域,正是由于该地区在政治经济上的重要性,使它成为历代统治者争夺的对象。因此容易发生大规模的战乱,这就使黄河流域原本高度发达的封建文明不断遭到破坏。特别是东汉末年,北方大规模的战乱连绵不断,经济文化遭受毁灭性打击,长安洛阳两大古都几经洗劫,黄河中下游的高度文明一再受到破坏,人民生活流离失所,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生产力水平较低的长江流域此时却获得了发展经济的一些便利条件。南方此时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从西晋末年开始,大批北方农民生活迁居南方,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也是江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南方的某些统治者如宋朝的刘裕也比较注意采取措施发展生产。因此南朝时江南的经济发展水平开始赶上北方,为国家实现政治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前提。(3)民族关系:本阶段出现了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大融合的局面。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着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明显差异。由于东汉和西晋统治者对内迁各少数民族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造成尖锐的民族矛盾,故而形成了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民族大分裂的局面。而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局面,成为国家统一不可或缺的条件。[重点难点]1.魏晋南北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化魏晋南北朝各项具体的政治制度承袭秦汉而又有变化发展,成为隋唐制度的渊源。由于社会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皇权有所削弱,门阀士族专政更使皇权衰弱不堪,经历了一个低潮.但南朝各代皇帝宠任寒人,削弱门阀.北朝少数民族政权从部落制走向中央集权,又是少数民族政权汉化深入的标志。中央官制因袭东汉发展趋势,尚书台(省)的权力越来越重,中书省、门下省相继没立。西晋时。三省分立制基本确立。地方行政制度上,承袭东汉末年制度,以州、郡、县三级行政为核心,也有许多变化,如在重要州和战略要地设都督.州、郡、县各级行政机构因其所在地理位置及所统民户多少.分为不同等级,其长官待遇不同。这一些变化为隋唐所继承。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地位及启示(1)这一时期经济从宏观上看,在纵的方面表现为艰难曲折、波浪式的前进;横的方面,由于北方屡遭破坏,江南以及西北的发展,向着全国均衡发展的方向跨进了一步。(2)上述经济的进退,都与一定的政治环境相关,国内相对安定,经济就前进,反之亦然。(3)发展经济要同本国实际结合才能奏效。例如曹操把汉代边疆屯田经验,同曹魏统治区内人民流亡,“土业无主,皆为公田”的现实结合,实行屯田,取得成功。(4)经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