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1中国社会生活变迁(教学案)【必备考点指要】【基础考点整理】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A.新人教版——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从当朝皇帝到达官贵人,穿长袍马褂,吃满汉美食,住深宅大院;平民百姓则粗食布衣,住普通民居。当时,无论服饰是否华丽,都以中国自产棉布、丝绸缝制;无论食物是否精美,都为各地自产之物。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开店、办银行,还舶来一些洋货,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洋布”“洋装”渐渐进人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海和内地的大城市,设立了外国人的使、领馆区。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近代中国社会风俗也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用心爱心专心1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与大城市相反,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农民依然过着贫穷的生活,遇到灾荒,流离失所,冻饿而死于路途中是常有之事。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了生产力,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到1987年,中国已基本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近十多年来,人民的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城市高楼鳞次栉比,人均居住面积逐年增加。农民纷纷兴建新房。在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楼房比比皆是。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一)中国近现代服饰变化(衣)1.近代以来中国服饰变化的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开始,从西方传入的文化、生活方式推动了中国人的个性解放,首先体现在服饰上摆脱旧的束缚(开始由拘谨、保用心爱心专心2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2.中国近代服饰变化(晚清至民国时期):(1)中西服饰并存:①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②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2)中山装:①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②孙中山设计出了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定名为中山装。③此后几十年,中山装成为中国男子的标准服装。(3)旗袍:①晚清普通妇女的着装宽松肥大,遮盖了女性的曲线。②接触西式服装之后,女性服装开始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旗袍是这方面的典范。③20世纪20年代之后,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1.近代中国菜系的形成和发展:(1)原因:①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影响最大,统称为四大菜系。②一个菜系的形成和它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是分不开的。③同时也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风俗习惯等的影响。(2)特色:到了清朝末年,四大菜系的特色愈加鲜明。鲁菜嗜葱蒜、川菜嗜辛辣、粤菜嗜清淡、淮扬菜嗜糖。2.西餐的传入和影响:(1)时间:19世纪40年代起。(2)原因:西方人大批来华,西餐随之传入中国,中西餐并行于世。(3)中西餐的区别:中餐重色香味美;西餐重营养搭配。(4)影响:①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餐桌。②西式糖果糕点与饮料受到国人的欢迎。③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④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传统居室建筑在近现代的变化(住)1.中国传统住宅样式:(1)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因自然条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