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考点说明】能识记文学常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①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②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③识记文学体裁常识。④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也是语文能力最基本的层级(A级:识记)。【复习策略】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都属于识记的内容,平常要不断地积累。课本中出现的和属于常识性的都在考试范围,如果平常这方面做的少,进入高三就要开始积累,还要归纳整理,把一些不太好记的、容易忘记的要整理出来,考前看几遍,你会发现效果更佳。【题型例析】例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2004年全国高考题第17题)(1),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2)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3)大江东去,浪淘尽,。故垒西边,人道是,。(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解说:(1)学然后知不足,(2)明月何时照我还,(3)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第一个是课本以外的,后两个都在课本中。例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2003年全国高考题第18题)(1)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论语.雍也》)(2),。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3)风急天高猿啸哀,。,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解说:(1)是选自《论语·雍也》中的一段,要求考生写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两句。成语“文质彬彬”源出于此,意思是“质朴如超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如超过质朴就显得虚浮,文采质朴配合得宜,才像个君子。”(2)是李密《陈情表》中的一段,要求考生写出“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两句。李密的《陈情表》是他向晋武帝陈情的一份表章。这里的“期功”是古代的一种丧服制度。“期”指服丧一年,“功”又分大功、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3)是杜甫《登高》中的两联,要求考生写出“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两句。杜甫是我国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登高》一诗过去评家认为是“杜集七言诗第一”。“渚”是水中小洲,“鸟飞回”是指在急风中飞舞盘旋,“落木”指秋天树木落叶。这两联都是写景,而且都对仗十分工整,学生不难写出。例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两小题)(2002年全国高考题第18题)(1)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白居易《琵琶行》)(2)千古江山,。舞榭歌台,。(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骐骥一跃,不能十步;。(荀子《劝学》)解说: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之一,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名篇”中既有诗歌也有散文。这次试题中出了三段:(1)是白居易《琵琶行》一诗中的四句,要求考生写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以曾相识”两句,这两句是脍炙人口的佳句。(2)是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开首的两句,要求学生默写出“英雄无觅孙仲谋处”“风流总被雨吹去”两句。(3)是荀子《劝学》中的一段,要求学生默写出“不积小流……”“驽马十驾……”两句。例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2001年全国高考题第7题)A.《左传》《史记》等历史散文作品,以“实录”的笔法将人物写得真实丰满,有血有肉。B.《项脊轩志》以清淡朴素的笔法写身边琐事,亲切动人。它的作者归有光被认为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用心爱心专心C.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以及叶圣陶的《倪焕之》是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的长篇小说。D.马克·吐温和欧·亨利都擅长写讽刺小说。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百万英磅》和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等都深受读者的喜爱。解说:这道题的答案是B项,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是明代后期著名的散文家。他的著名散文《项脊轩志》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学生应不陌生。而“桐城派”则是清代的文学流派,代表作家方苞、姚鼐都有作品入选中学教材,考生不难做出判断。A、C、D三项涉及的文学常识,也均没有超出中学语文教材的范围。考生只要对有关课文资料或注释文字稍加...